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3.36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
ISBN: 9787541163470
以历史先后顺序为纵贯,研究从先秦到清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印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
书籍目录
序言 001 引言 005 三千年印章,七百年篆刻 008 被“制造”出来的艺术 012 先秦:最初的光彩 030 汉:两汉法度 046 魏晋南北朝:魏晋遗印 072 隋唐:隋唐印说——蒙尘的华章 088 宋:皇权的注解 126 元:文化和商业的碰撞 174 明清:官印体系极致而微篆刻体系兴盛崛起 190 后记 242 部分参考文献 248
试读内容
在中国艺术史中,没有哪一门艺术像篆刻这样,拥有如此清晰的源流与传承。从宋代发端,元代形成,直到今天,篆刻这门艺术在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被记录在案,何人发轫,何人创立,何人首刊……皆有详述,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而言,这种历史轨迹实是不太合常理的。
无论书法也好,绘画也好,细究其历史,都是社会群体审美发展到一定程度,然后在个别突出的艺术家身上体现,继而形成影响,流传后世。其传承脉络是清晰的,但形成的过程却是模糊的,不会具体到某一个体。
以书法为例,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人们开始以字书为范本,进行识字和书写训练。但直到西汉(前206—25)末年,书家的作品才为人们所收藏,这一过程的时间跨度,至少也在七百年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出了很多书家,也正是因为这些书家的引领,逐渐形成规范,才最终使“书写”进入艺术范畴。“书家作品逐渐成为与字书并行的习字范本,而字书重在识字正字,书家作品最终成为习字的主要依据。”①
在关于篆刻发端的问题上,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言米芾者,有言赵孟頫、吾丘衍者,但只是判断的不同,其落脚点始终在个体身上,大多数说法,也都未超出上述三人。
赵孟頫的《印史序》为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着重强调了汉、魏印章“质朴”的审美概念,直到今日,都被奉为圭臬。吾丘衍则是从技术层面更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但细究之下,赵、吾二人的印学观点,并不单纯,在艺术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心思,由此引出了对于篆刻这门艺术产生源头的思考——篆刻到底从何而来?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则又会引发对于篆刻作品创作手段的思考。在元末以前,历史中的绝大多数印章都是金属材质,元末之后,石质印章才在文人中逐渐普及。材质与印章的制作方式直接相关,当以创作(制造)手段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的印章进行研究时,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出现。
“复古”不古的赵孟頫
在中国艺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艺术创作上力倡“古意”。他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但这种“古意”究竟是他的艺术观念还是心底情节的投射,尚不好说。中国文人都有着崇古尚雅的历史情结,总会将先贤奉为圭臬。而这种对于前代的推崇,究其根本,大多只是对现实无奈反抗的折射而已。
遍翻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祖宗之法不能变”的说辞。甚至就连近代的维新变法,都还有康有为假托古人,写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赵孟頫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能见到不少“古代”的书法、绘画,但这种“古”是否已经远及汉魏,还值得商榷。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赵孟頫在艺术上的范本,于书法而言更靠近两晋,绘画则是在宋画上的突破,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
赵孟頫的书画师承不明确,在史料中也只有零星的记载。元明之交的学者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在其《辍耕录》①卷七之《赵魏公书画》中说:“魏国赵文敏公(孟頫),以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其书,人但知自魏、晋中来,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尝见《千字文》一卷,以为唐人字,绝无一点一画似公法度。阅至后,方知为公书。……则知公之书所以妙者,无帖不习也。”
元代统治阶级以蒙古人为主,他们并不擅长文事,元代文化与宋代相比,可谓停滞乃至倒退的。有少量的突破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和对前代文化的继承。总体来看,元代文化是粗放而颓势的。
在汉族士大夫、文人的圈子里,自南宋以降,国事衰微,于文学、绘画、书法等文艺领域里又难免有“衰朽之气”,这些都是沉闷与压抑的。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的很多艺术家会提出“宗法晋唐,恢复古法”。
实际这是文人在元代压抑的政治环境中的反抗,名为复古,实乃以此为名进行的创新,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情形类似。
赵孟頫出身皇家,虽然其家庭在南宋末年已显贵不再,但文化上的传承一直保留,这也可以理解他为何崇尚古雅美。他的审美正是对于宋代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审美观念的继承。
赵孟頫的书法就是追溯晋唐之法,以二王为准则,其书学观的具体实践则是学习魏晋之法,把方向指向了二王。
曾有不少资料提到过赵孟頫曾随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他继承了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萌芽了诗、书、画的紧密结合。)学画,但遍观赵孟頫文稿,他在提到钱选时,都称之为“友”。这足以证明,他并未对钱选执弟子礼。赵、钱二人在绘画上相互影响是可能的,但关于其师生关系的描述存疑。
赵孟頫在绘画上的贡献,更多还是集中在理论。就实际的创作而言,并未与宋人有太大区别。赵孟頫一直反对宋代的院体画程式,而其中又主要指以马远、夏珪等人为主要代表的南宋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