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而美丽——志愿者访谈录
作者简介
左晶,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毕业于吉林大学。主要方向为新闻史、大众文化。出版《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畅销书研究》等多部专著,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新中国畅销书出版与阅读变迁研究”等课题。 李瑶,北京印刷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曾担任《北京印刷学院校报》学生版主编,获得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作品创新大赛音视频赛道和新媒体赛道二等奖,校园风光摄影大赛二等奖。 张客,北京印刷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曾担任2019级新闻班学习委员。参与多项新闻实践活动,曾获微拍中国罗平站全国大学生微拍大赛二等奖,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作品创新大赛图文赛道一等奖。
内容简介
将信仰书写为无悔岁月 ——“最美志愿者”叶如陵 的如歌人生 采访人:杨雅兰 眼前这位80岁的老人, 头发花白、穿戴朴素整洁、 站在小屋门口挥手送别刚刚 来看病的病人。阳光恰好洒 在他微驼的后背上。他就是 “全国最美志愿者”“首都道 德模范”—叶如陵。看起来 朴实无华的他,背后却有着 不平凡的作为,他将自己的 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在西藏驻守31年,支援西藏 的医疗卫生事业;退休后回 到北京,又当起了社区医生 ,义务服务居民;除此之外 ,他还依旧坚持其他志愿服 务活动。 牢记雷锋奉献精神,无 悔支援边疆建设 1959年,全国掀起学雷 锋热潮,叶如陵备受鼓舞。 雷锋对于他而言是无私奉献 的榜样和忠诚爱党的旗帜。 1962年雷锋同志去世后, 叶如陵向上级递交了自己的 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简短有 力地写着四句话:“多做好 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忠诚于党。” 1964年,24岁的叶如陵 从南京医学院医疗整形专业 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医学院 工作。“要去就去最苦的地 方”,这是叶如陵当时的第 一想法。在当时的西藏,全 区只有3所藏医机构,没有 一张病床,西医西药几乎是 空白。因此,他自愿报名参 加西藏医疗队,带着新婚妻 子张玉凤来到海拔5240米 的生命禁区——昌都马查拉 煤矿。 初来西藏,这里极度缺 氧、辐射强烈的自然环境使 叶如陵的血色素高达23.9克 ,几乎是常人的两倍。他眼 睛充血、嘴唇青紫、心脏扩 大、呼吸困难,就连晚上睡 觉也无法平卧。除去自然环 境的恶劣,资源短缺也是叶 如陵要面对的困难之一。由 于海拔过高,吃饭也只能吃 夹生的。蔬菜更是稀缺品, 有一次矿上的一位工人偷偷 给了叶如陵一颗莲花菜,他 犹如珍宝般吃了一周才吃完 。 三年援藏期转瞬即逝, 叶如陵本可以就此回到家乡 ,但他却依旧选择留在西藏 。叶如陵内心最放不下的就 是自己的女儿。女儿一出生 便断了奶,在北京和姥姥姥 爷一起生活。而叶如陵第一 次见到女儿时,她已经四岁 了。叶如陵内心也有过无数 次的斗争,“但当我看到当 地人期盼我留下的目光时, 我觉得他们需要我”。于是 这一留,便是31年。 当时的昌都马查拉煤矿 极度落后,有些人一辈子可 能都不会洗脸、洗澡,叶如 陵在医学院学到的整形专业 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看 到这样的现状后,他开始自 学脑外科,填补了神经外科 的缺口;他还意识到高原医 学的重要性,致力研究高原 医学并发表了数篇文章及专 著;除此之外,他看到援疆 干部每日辛劳地工作,特意 成立了干部保健处,为援疆 干部倾心服务。在叶如陵的 努力下,建设了西藏第一个 三级甲等医院——西藏自治 区第一人民医院,培养了大 批医务人员。“在聘任我当 院长之后,我知道这下我走 不了了。我觉得我有义务建 设我的第二故乡。” 2000年,叶如陵到了退 休的年纪。在他离开西藏的 那天,脖子上挂了数百条洁 白的哈达。 投身社区义务服务,如 歌岁月矢志不渝 2000年叶如陵带着对高 原雪山的眷恋、怀着对医疗 事业的依依不舍回到了北京 ,他面前有这样两个选择: 一是求安逸,安享幸福晚年 ;二是接受北京医院高薪聘 请。叶如陵一时难以抉择。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