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巴金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内容简介
关于巴金的事情 一 这是朋友F出给我的题目,已经好几年了,可是一直踌 躇着不敢下笔。我感谢朋友对我的信任,可是自己知道要 做好这个工作是不容易的,没有把握。作为一个后辈,我 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 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 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 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 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 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 使我*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 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 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 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 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 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 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 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 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 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 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 。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好的办法是去 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 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 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 ,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 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 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悉、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 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已经出版的四本《随想录》里, 他在很多地方谈到了“文化大革命”,照他自己的说法这 也许是“老年人翻来覆去的唠叨”。从**篇《说“望乡 ”》开始,一直谈到**百二十五篇,看来今后还要说下 去。可以说他是从“文化大革命”还是个“禁区”时开始 ,一直说到**否定“**”……他在谈论“文化大革命 ”时,还常常接触到“**”以前的许多事情。“老年人 的唠叨”是讨人厌的,早就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来了。可 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我觉得只将“**”看作那荒谬*伦的“十年”,总 不免是过于天真的想法。正如我们站在长江大桥的中腰, 俯视江水,遥望江天,无论是赏心悦目还是惊心骇目,以 为“叹观止矣”,终于还是“短视”的。因为他忘记了怎 样一步步走上桥头,也没有想到还得一步步走下桥去。前 后的“引桥”比起桥身来好像还要长一些。对于这样的问 题,一个科学家或一个文学家、哲学家都会做出不同的答 案。 巴金*近在一篇“随想”里谈到了他与杂文家林放之 间的交往,提到林放因为写了一篇“江东子弟”的杂文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