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与柯迪(美绘版)/名师点评人生必读书
作者简介
麦唐纳(1824~1905)为英国作家。一生中创作了三十多部小说,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童话之王”。其作品多以苏格兰生活为题材。185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长篇悲剧诗《里里外外》,受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斯利和广大读者的赞赏。1858年,他发表了《幻影》,五年后又推出了《大卫·爱尔琴布洛德》。1871年,他发表了自己最著名的儿童读物《北风的背后》。他专为儿童所作的作品,除《公主和妖魔》外,还有《拉纳德·巴内曼的童年》(1871)、《古塔·珀查·威利》(1873)和《聪明女人》(1875)。1877年,他以连载形式开始发表另一部优秀儿童作品《公主与柯迪》。他的作品至今十分畅销,与《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金银岛》和《爱丽斯漫游奇镜记》并列为英国儿童古典文学名著。
内容简介
在山上的一座小屋里,生活着一对夫妻和一个小 男孩 儿。父亲是位矿工,由于长年生活在山里,他们对山 满怀 着敬畏和好奇。他们的这种敬畏可能来自于对山缺乏 太 多的了解吧。而对于摩登世界的人来说,山是美丽的 ,也 是能激发人征服欲望的目标之一。 有这样一些奇特的人。他们用鹤嘴锄、铲子和铁 橇, 用钻孔的凿子和火药,在山上整日劳作。他们将住宅 建立 在山上,为了使屋子拥有阳光和空气,他们还在高山 广阔 表面的阴暗部分挖掘隧道和钻孔。 柯迪和他的父亲就是从事这类工作的人,他们的 工作 就是挖掘藏在地底下的东西。他们从岩石中寻找银子 ,找 到了就把它取出来。至于山里面有哪些其他宝物,他 们则 很少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银矿是他们想要寻找的 矿藏, 他们整日干活,就是为了在这些神秘的山中找到和取 出他 们想要的东西。 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父子两人拖着疲惫不堪的 身 躯从山上走下来。道路上清新的空气则让他们感到舒 心 不已。 这些矿工生活得很艰苦,他们为这个国家的国王 服务。 好在他们的国王是一个好君主。他是代表人民治理国 家 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他把工资发给军队和法 官, 是因为军队保护国家免遭邻国的侵略,法官按照国王 的意 见把公正赐给人民,从而人民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完全 不需要法官行事。这样看来,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安居 乐业 地生活着,因为他们有一个能为他们着想的好国王。 对于国王来说,这些矿工开采出来的银子是大有 用处 的。但是,国内有那么一些人,银子一到他们手中, 就把它 锁在柜子里,使得它黯然失色。可是我们都知道,金 银有 时也会带来争吵和不测,当然,这些银子还在国王手 中的 时候,它们并没有滋生出什么祸端。 大约是这个故事开始的前一年,一连串的异常事 件刚 刚完结。所以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这些奇事的来龙去 脉。 前面提到的那座高山上有一栋庞大而又古老的建 筑 物,这建筑物一半是农庄住宅,一半是城堡,都是属 于国王 的财产。国王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这位小公主叫作艾 琳, 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今年才九岁。以后提到的一 些事 情和我们的小公主大有关系,所以,她是这些故事中 的一 位重要的小主人公。 这座高山上还存在着一种叫作小妖精的生物。他 们 总是给人带来麻烦,包括对小公主的滋扰。不过,有 勇敢 的柯迪在,小妖精们的图谋完全失败,而且差一点就 全军 覆没了。矿工们相信,山里已不可能再有哪怕是一个 小妖 精。 只有十三岁的小柯迪深得国王父女的赏识。国王 走 到哪儿就把他带到哪儿。可以说,他是国王身旁的大 红人。 国王十分了解他的为人,他发现小柯迪不仅勇敢而且 对父 母十分孝顺。所以,国王对柯迪不免有些偏心,在国 王的 众多侍从中能得到这样的特殊关照也是让人羡慕的。 当 然小柯迪并不知道这一点。当国王向他们亲切地告别 后 便骑着马走了。艾琳公主和国王同乘一匹马,她坐在 国王 的前面。 公主走了以后,矿工们不免有些失落,柯迪也整 整一 星期没吹口哨了。这一个多星期中,柯迪也没有写诗 ,他 的诗是用来对付那些烦人的小妖精的,而现在那些小 妖精 早已没有了踪影,也就不用再费心写诗了。可是公主 离开 了他,要不是为了公主,柯迪宁愿一切事情又回到原 来的 老样子。当然,我们的小柯迪与其他矿工一样,既勤 劳又 乐观。所以,他们虽然内心想念着城堡中的国王一家 ,但 是却依然积极向上。 可是,矿工和他的太太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 觉得 让孩子留下来当矿工实在是太可惜了,一辈子留在这 里也 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还不如让孩子和那位善良国王 的 侍从一道骑着马儿,那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件好事 。他 们说,当那些小妖精被赶出了这座山,孩子骑上国王 的马 儿越过河流时,那姿态洒脱极了。在他们看来,小柯 迪的 本事大着呢,他完全可以当上一名上尉的。这些善良 的人 压根儿没有想过,接受下一个任务是不是唯一正确的 道路; 他们也没有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这个孩子的位 置上, 他们会怎么做,是否是发自内心地想做这样的事情。 他们 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认识加在别人头上,而没有去考 虑让 孩子或朋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