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精)/大人文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精)/大人文经典
作者: 冯友兰|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精)/大人文经典
ISBN: 9787535479228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就学于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内容简介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 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 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 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 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 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 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 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 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 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 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 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 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 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 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 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 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 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 ,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 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 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 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 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 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 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 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 ,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 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 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 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 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 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 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 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 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 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 ,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 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 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 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 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 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 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 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 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 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 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 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 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 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 ,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 ,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 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 ,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 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 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 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 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 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 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 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