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

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
作者: 周昌乐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4.60
折扣购买: 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
ISBN: 9787561562116

作者简介

周昌乐,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涉及手写汉字识别、视觉注意计算、汉语隐喻理解、认知逻辑推理、中医辨证推演、汉语诗歌创作、数字古琴艺术、机器智能哲学、禅宗思想发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开展心智仿造(意识建模、脑机协同、机器歌舞)、圣学发明、心法实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被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数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医诊断学、哲学(逻辑学、国学)等五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导师。 曾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首任院长、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厦门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目前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厦门市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受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引论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存,以 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 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隋)王通《中说·问易》 诸位读者,我是属于那种“不务正业”的教授, 喜欢在许多领域去猎奇并以能被称为“杂家”而窃以 为喜,因此常常不求甚解而好为人师。当然,人的精 力是有限的。圣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谓之器。”又云:“君子不器。”于是我的不务正业 ,也是有范围的,主要关注的是那些根本之“道”的 科学与人文问题。久而久之,往往在人文与科学两者 之间,“发现”有许多密切的关联之处,并非像以往 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不太相关,性质迥异,可以“老 死不相往来”的。事实上恰恰相反,基于众多深入的 研究,就其根本而言,倒是应了这样一句老话,叫做 “殊途同归”。因此为了读者对此立场有一个基本的 了解,在这部读物的开头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就整部 读物的根本宗旨、论述方式以及具体内容,作一些引 导性概述。 传道解惑宗旨 首先我们看一下撰写这部读物的宗旨。众所周知 ,韩愈在《师说》开宗明义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1986 :42)也就是说,学习者是需要老师引导的,而作为 老师,要切实做好引导,除了授业外,还需要传道和 解惑的。但是就目前我们的大学教学而言,大多数教 授主要都是讲授一些专业知识,往往比较忽视对学生 进行传道和解惑。因而在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人格 魅力塑造和思想境界提高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当然,对目前的大学教授而言,如果不仅要做好 授业,而且还要传道和解惑,这样的要求确实比较严 格点。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正如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 大学校长就职演讲中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所谓 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认为,只有大学里 的教授具备全面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境界水平,才 能真正实现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宗旨。 记得1936年4月25日,当时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的 竺可桢教授在一次讲话中就强调指出:“教授是大学 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 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 断地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有了博学的教授,不但 是学校的佳誉,并且也是国家的光荣。而作为人才以 为国用,流泽更是被于无穷。” 是的,我非常认同“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这样的 观点。也就是说,一个大学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拥 有一支优秀的教授队伍。而所谓优秀的教授,也应该 不仅仅是做研究,发论文,授知识,还应该成为一个 博学敦行,思想深邃,富有爱心的人,要能够全面履 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 大学教授,不但要钻研高深的学问,而且还需要积累 渊博的知识,养成深邃的思想和拥有博大的情怀。这 样方能弥补目前大学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的这部读物就是希望对此现状能够有所改 变,重点放在“传道解惑”之上。“传道”是讲述根 本之道,“解惑”是释怀人生之惑,说到底就是“明 道显性”的事,是转变思想境界的事。应该说,这也 应该是大学教育最为核心的事。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