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词语考释

客家方言词语考释
作者: 朱炳玉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客家方言词语考释
ISBN: 9787218135434

作者简介

朱炳玉,男,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武大曾师从詹伯慧教授学习汉语方言调查及研究专题课程。现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职称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深圳方言志》(收录在《深圳市志》第九卷中)、《五华客家话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39万字)。

内容简介

自 序 自从走出家门学习普通话开始,便对客家话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感到好奇,并产生了探究的浓厚兴趣。我怎么是“?”(ngai2)?(注)嘴巴怎么叫“啜”(zoi4)?蛋为何叫“春”?清洁、干净怎么说“泠洌”(lang2li4)?又如大口深锅,有的地方叫“鬴?”(pu2lo2),有的地方又叫“鬴鐪”(pu2lu2),它们是纯粹的土语呢,还是真有所本、另有出处呢?对这样奇异的词语,我总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于是,除了在*常生活中收集记录那些自觉怪异的词语外,还从客家方言研究者的文章或者专著中收集那些用同音字、新造字或用方框代替的词语。经过多年的收集记录,共累积约三千个词语。现收进这本小书并进行考释探讨的是从中选择的,约一千六百多个词语。 在收集探究考释过程中,发现客家话词汇除了异常丰富外,还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存在大量的单音节古语词。如訞(au1,诬赖)、?(bai1,跛)、訍(ca1,提拿)、?(dai3,遮盖)、佁( ê2,愚蠢)、竵(fê3,不正)、詪(gên1,探问)、幻(hiau1,骗)、婧(jiang1,女子貌美)、?( koi4,疲倦)、欏(la4,裂缝)、抺(mi2,轻拭)、搦(nag6,握持)、乐(ngau4,喜好)、?(o1,倒塌)、?(pad5,搧)、侲(qin1,前倾)、煠(sab6,水煮)、侻(tad5,欺骗)、聿(vud6,书写)、?(xia4,散落)、徍(yai1,遛弯儿)、笮(zag5,压)等。不胜枚举。二是存在许多**特色的词语。如:阿?(a1 mê1,母亲的背称)、?妪(xim1 kiu1,儿媳)、赮妹欵(ha2 moi4 ê3,初生婴儿)、家官(ga1 guon1,夫之父)、姐婆(jia3 po2,外婆)、湖泽(fu2 dog6,水坑或小水塘)、金罂(gim1 ang1,骨殖坛子)、嫼(ad5,窝火)、惫(bê3,坏、劣)、打伄聚(da3 diau4 qi4,打平伙)、謯?欵(jia2 lang1ê3,知了)、逻踽(la2 kia1,蜘蛛)、丂风(kau3 fung1,刮风)、嬼嫪(liu1 tiau2,苗条)、鼆得时(mang2 dêd5 si2,远到时,即还早着呢)等等。三是客家话词汇的内涵**生动、形象、精微。如擯?拸扯(bin1 bang1 qi3 ca3,相互拉扯)、???筋(na2 za1 lin1 gin1,肌肉结实,骨骼强健的样子);肚凸凸(du3 tiêd6 tiêd6,腹部隆起)、肚猗猗(du3 yo1 yo1,腹部大而下垂)。又比如“吃、喝”义的表达,有概括性的用词“食”,如食饭、食酒、食烟等,又可根据“吃、喝”的方式、状态细分。如关于“吃”的词语有:饋(tui1,大吃)、咋(sa4,猛吃)、?(cang3,拼命往嘴里塞)、? (kia4,胡乱吃)、?(gab6,连续大口吃)、?(gam2,张大口吃)、?(lang3 塞饱)、汩(gud6 吞食)等。关于“喝”的词语有:哜(qi4,浅尝至齿)、?(jib5,尝一小口)、欱(hab5,大口喝)、?(go2,连续大口喝)、?(sod6,用力吸喝)、吮(qion,吸喝)、?(zud6/zod6,猛力吸喝)等。又 比如关于“打人”的词语,依据手打、脚踢或凭借不同的器具,可以有二十多种不同的说法;关于眼睛的动态、形态,即各种眼神的描写,也有二十多个不同的表达。不再一一列举。 研究方言词语免不了要考本字,但这也有利于方言的书面表达,减少同音字或新造字的运用。同音字的使用容易引致误读误解。如用“伶俐”表示清洁、干净,“伶俐”是聪明、灵活的意思,与清洁、干净毫不相干。这就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再比如说,**同胞到大陆来发现他们的“窝心”与大陆的“窝心”词义刚好相反。**话的“窝心”是心中感到温暖,而普通话的“窝心”是心中感到苦闷。这也是用同音字造成的误解。其实**话的“窝心”应写作“?心”( ?,乌禾切,煖皃;“窝”与“?”反切相同”)。方言词语的研究也可以减少新造字的麻烦。客家话表示认可对方的言行,本来有现成的词:?(ngam1),( ?,五感切,可也)。如“你讲得?”、“你做得?”等。“可”有“对”、“合适”等义。可现在又偏偏造出一个“啱”字来。客家话表示有形无实的事物也有现成的词:馮(pang4)(馮,皮命切,據也;又虚廓)。“據也作?,有形皃。”有形皃,即有形状,有样子。虚、廓,义皆为空。因此,有稻谷的形状而无实(内空无米),谓之馮谷;有言语的形式(有声音或文字)而无内容或不践行,普通话谓之说空话,客家话叫讲馮话。而现在又造出一个“冇”字。人们通常认为方言中有些词语无字可写,其实并非无字可写,只是不知道怎么写而已。从古至今汉语的字书有很多,我们只要肯花点时间去查一查,一般都可以找出来。但我们都图方便,碰到疑难的字,信手写个同音字代替或想当然地造个新字。《汉语大字典》收字五万六千个。这么多字,就是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不断造字累积的结果。 研究方言词语对汉语字典、词典的编写可以做有益的补充。以《汉语大字典》为例。比如说,“漥”字,是个多音多义字,字典解为同“洼”,不收梗摄上声静韵以井切,义为“下”;“下”表示属于一定的处所,客家话读yang3,如哪漥位欸(问所处位置、地点)。如果字典多列一个义项,解释方言的读音和用法,不是***吗?又比如“等”字,字典只对曾摄上声等韵端母多肯切作详细解释,而对蟹摄上声海韵端母多改切则不列项解释。客家话读多改切,音doi3,义为“齐”,客家话用作“齐集”、“集中”、“成批的”,如等卖(成批的一次性出售),订单来得忒等(订单来得过于集中)。如果字典对此反切作一补充不是*完善吗?再比如,“徍”字,读蟹摄开口二等平声佳韵於佳切,义为邪行;客家话读yai1,义为转行、遛弯儿,如“食欸饭两公婆去公园徍一转”。客家话的读音和用法都比较符合原来的音韵和要求。字典注音为wā,“邪行”则未详释。如用客家话例词加以补充似*完整。客家话这种例子还有不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自古至今仍然鲜活的存在着的客家话词语的语音语义中充分感*到客家民系的源远流长,可以探寻到客家人所保持的汉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研究客家话词汇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认知词汇中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有助于我们读懂客家的人文精神以及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让非客家人了解客家话,让客家人*加热爱客家话,这也是这本小书所追求的小目标。 本人在方言学研究上学识和经验都很不足,书中差错、谬误在所难免,恳请各方高明赐教。 (注)以上自序中所例举客家话词语,请参看正文相关部分的考释。 A部 【阿僬欸】 a1 jiau2 ê3 客家话谓半大小子为阿僬欸。义同湖北话之“仯子伢”(仯,初教切,小子)。 《广韵?宵韵》:“僬,即消切。”《集韵?宵韵》:“僬,僬僬:短人。”《国语?鲁语下》:“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按:僬,短人,本指矮小之人,客家话借喻未成年的半大小子. 【阿?】 a1 mê1 / a1 mi1 母亲的背称。阿?岁数大欸(母亲年纪大了)。阿,助词,名词词头多用于姓名或亲属称谓之前。《古辞?木兰诗二首》之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客家话也有称呼父亲为“阿爷”的。 《广韵?齐韵》:“?,莫兮切,齐人呼母。”唐?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了不能读,歘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又读止摄平声支韵明母武移切。阿?,有的写作“阿姆”,但音义不合。 【阿?哆】 a1 mi1 do2 紧张惊恐时的呼喊,相当于普通话的“妈呀!” 《广韵?哿韵》:“哆,丁可切,语声。”因呼喊时语音拉长,“哆”往往读为doi2。 【孲?】 a1 nga2 / o1 nga2 初生婴儿。疑由模拟初生婴儿哭声而得名。 《集韵?麻韵》:“孲,於加切,孲?:赤子。”《集韵?麻韵》:“?,牛加切,吴人谓赤子曰孲?。”《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谓赤子。” 【阿孃】(阿娘) a1 ngiong2 母亲。孃也作娘。阿娘十分会煮菜(母亲十分会做菜)。 《广韵?阳韵》:“孃,女良切,母称。”《玉篇?女部》:“孃,母也。”古诗《木兰诗》:“旦辞爷孃去,暮至黄河边。”唐?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古今韵会举要?阳韵》:“娘,母称曰娘。”《太平广记》卷九十九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欲写何经?’” 【阿爷】 a1 ya2 父亲。两子爷(您爷俩/您父子俩)。无爷无?(没爸没妈)。有的地方也用来称呼伯父。北方话称父母为“爸妈”或“爹妈”,客家话称父母为“爷娘”或“爷?”。 《玉篇?父部》:“爺,以遮切,俗为父爺字。”《篇海类编?人物类?父部》:“爺,俗呼父为爺。通作耶。”《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书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按:爺,今简化为爷。 【罯】 ab5 覆盖。冷天爱罯等被来睡(冬天要盖被子睡)。 《广韵?合韵》:“罯,乌合切,覆盖也。”《说文?网部》:“罯,覆也。” 【?】 ab5 在炉膛里用灰烬盖住火种,谓之?火。 《集韵?合韵》:“?,遏合切,藏火也。”《正字通?火部》:“?,今人谓藏火使复燃曰?。” 一部有助于读者了解客家方言及文化的全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