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民族文化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98.00
折扣购买: 培根随笔集
ISBN: 9787512217904
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1561年1月22日,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作家、政治家。这位不朽的巨人是一位全才、多面手,他不仅在文学、哲学上有颇深的造诣,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一位并不多见的文理双全的学者,是马克思口中的“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爵士贵为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这样显赫的出身,让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他曾担任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的职位。临近晚年,培根脱离了政治活动,开始专门从事不同的学术研究。 弗朗西斯·培根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他反对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培根反对经院哲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意义,并且通过分析和确定的方法来表达它的应用方式,给予科学运动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制定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这也是诠释他的见解的第一本通俗读物。主要论述“学问和知识的功效,兼及增广知识的价值和荣耀”。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论》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培根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直到他去世时这个计划也没有完成。 培根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文笔优美,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 人容易忌妒,哪些人容易招 来忌妒,哪种忌妒属于公妒 ,公妒与私妒有何不同。 无德者必会忌妒有道德 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 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 ,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 为养料。而忌妒者往往是自 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 人的优点,因此他只能用败 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 己。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 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要贬 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 现两者的平衡。 忌妒者必须是好打听闲 话的。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 别人,并非因为事情与他们 的切身利害有关,而是为了 通过发现别人的不愉快使自 己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 。 每一个埋头深入自己事 业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忌妒别 人的。因为忌妒是一种四处 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 能是闲人。所以古语说:“ 多管别人闲事必定没安好心 。” 一个后起之秀是招人忌 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贵族元 老的忌妒,因为他们之间的 距离改变了。别人的上升足 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使人 觉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有某种难以克服的缺陷 的人,如残疾人、宦官、老 年人或私生子是容易忌妒别 人的。由于自己的缺陷无法 补偿。因此,需要损伤别人 来求得补偿。只有当这种缺 陷是落在一个具有伟大品格 的人身上时才不会如此。那 种品格能够让一种缺陷转化 为光荣。负着残疾的缺陷去 完成一件大事业,使人们更 为惊叹。像历史上的纳西斯 、阿盖西劳斯和帖木儿就曾 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