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作者简介
本书回顾探索了五千多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之间,由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发展出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圣经》将这里称为“伊甸园”,在这里,人们建立了最初的城市;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巴比伦人颁布了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即使在今天,当代东西方文化依然仰仗他们的贡献,这里是最初的文明之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索,以时间轴展开对世界各地文明及人类历史发展变量的解读和记录。本系列书目如下—— 《最初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东的王国和帝国》《希腊的起源》《古典希腊》《雅典的陷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从王政到共和》《罗马:征服地中海》 《罗马共和国的终结》《罗马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罗马帝国: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辉煌》《中世纪欧洲》《伊斯兰的扩张》《基督教王国和十字军东征》《通往东方的新路线》《中世纪的终结》《征服美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绝对君权》 《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19世纪的世界》《世界大战》
内容简介
档案:壮丽的巴比伦 巴比伦国王试图将他们的城市打造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精神和文化中心。尼布甲尼撒二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在他的领导下,巴比伦呈现出一派辉煌夺目的景象。 巴比伦,上天的力量……巴比伦,无与伦比的奢华城市……巴比伦,连接了天与地……巴比伦,消灭了敌人的城市……巴比伦,神圣的城市……这是公元前 2 千纪末完成的名为“汀提尔”(Tintir)的五块石碑中的一块,用 51 个修饰词来形容巴比伦。它是名副其实的巴比伦地形图,详细描述了城市的主要宗教遗迹。其中提到了 43 座寺庙和 55 座小教堂,以及防御工事、住宅区、街道、桥梁、运河和其他建筑。其他考古文本和发现很好地补充了这份文献。这套作品整体内容丰富,可以使人准确地了解古代最著名的城市可能的样貌。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期间,巴比伦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和装饰。 双城 首先要区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呈现为约 2.5 公里长、1.5 公里宽的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为 375 公顷,被流经城市中心的幼发拉底河一分为二。河流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又保护了城市的安全。 东部城区历史最为古老,可追溯到公元前 3 千纪下半叶。老城与城市扩建部分通过一座桥连接起来,而扩建新城的建造时间不详。内城拥有强大的防护工事,一道 8 公里长的双重城墙将其包围在内。双重城墙中包括一道宽 6.5 米,名为“因姆古儿—恩利尔”(Imgur-Enlil,意为“神恩利尔的恩宠”)的内城墙,距离内城墙 7.2米之处是宽 3.5 米,名为“内买提—恩利尔”(Nemetti-Enlil,意为“神恩利尔的堡垒”)的外城墙。距离外城墙 20 米处挖了一道宽 80 米的壕沟,并又建起一道墙。 因此,内城防御的总宽度超过了 100米,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围绕城市建造的最宽的防御系统。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了外城。外城大部分是郊区,除了最北边的地方,国王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夏宫。此外,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城市东边建造了新的防御工事。新防御工事周长为 63 米。经扩建,城市的总面积达到 1000 公顷。 这座防御工事设有八道城门,城市的四面各有两道门。其中七道城门向神明致敬 :伊师塔尔、马杜克、扎巴巴、乌拉什、沙马什、阿达德,以及恩利尔。第八道城门位于西侧较高处,是献给国王的。其中马杜克、扎巴巴、乌拉什和最著名的伊师塔尔门已被发现。有关伊师塔尔门,城墙上尼布甲尼撒二世的一段铭文就是生动的见证 :“吾乃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巴比伦王那波帕拉萨之子。我用蓝色釉面砖为吾 之主马杜克建造了伊什塔尔之门…… ”当然,建造者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 伊什塔尔门位于城市的北端,镶嵌在内城的双重城墙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在新年节庆中,巴比伦人的守护神马杜克的雕像由此通过。游行队伍沿着阿伊布沙布(Ayiburshabu)即马杜克的游行大道 前进。 伊什塔尔门的总宽度为 48 米,有三条通道,两侧气势恢宏的塔楼的高度仍然未知,但据推测一定超过了 20 米。它由烧制砖块建成并以龙和公牛的形象浇筑,分几道工序制成,这两种动物分别象征着神明马杜克和阿达德。第一步,砖块成型,但并未做多色处理。第二步与前面相反,只做多色处理并未浇筑塑形。第三步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监督下进行,并且结合前面两种方法 :砖块既是浮雕模型,又使用不同颜色的釉彩进行多色处理。国王本人亲自做出了解释: “……我用蓝色的土砖制作新门,然后以宏伟的公牛和龙作为装饰。” 马杜克大道 一旦穿过这道壮观的大门,人们就进入了马杜克的游行大道。令人吃惊的是,这条通道还是城市东半部的主动脉干道。这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几乎有一公里长,20米至 24 米宽,它将伊什塔尔门与城市的主要建筑连接在一起 :王宫、高大的塔庙和南边较矮的马杜克神庙。像伊什塔尔门一样,它使用釉面砖和浮雕进行装饰。装饰的图案不再是龙和公牛,而是象征伊什塔尔女神的狮子。 这条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道不只因其不朽的外观而与众不同,而且还因完成其表面所需的工作而著名。它是通过叠加三个不同的砌层来完成的—一层黏土、一层沙子、一层碎石。在此基础上,摊铺沥青后再铺设粘土砖,使其更加坚固和稳定。最后的路面由两种石材铺就 :道路中间采用石灰石,道路两侧采用来自叙利亚北部的红色石材,这部分就如同人行道,红色石材砌面比石灰石砌面高出 15 厘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纪念碑文颂扬了他的丰功伟绩。“吾乃巴比伦之王尼布甲尼撒,巴比伦之王那波帕拉萨之子。吾采山上之石为吾伟大的主马杜克建造壮丽的游行大道。马杜克,我的主,请赐予我们永恒的生命 !” 创新的设计 每道门都通向一条大道,该大道又与许多辅道相交,因此形成交错的城市道路网格。随之兴起的是 80 米长、40 米宽的方形居住区。这种城市功能结构预示了一个世纪以后由希腊人希波达莫斯(Hippodamus)创建的栅格模式,即我们今天所称的“希波达莫斯规划”。 居住区又被划分为几个小型区,其中最古老、最神圣,也是主要宗教建筑集中的地方,被命名为埃利都。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的传统,这是人类最早的城市。通过这样的设置,清晰地将巴比伦与世界的起源联系起来。 埃利都的北部是以苏美尔时代的城市命名的卡丁吉拉区,那里建有王宫和伊什塔尔门。这样设置也含有明显的意图,即把迦勒底王朝与苏美尔人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起源联系起来。东部的其他区还包括库拉布(Kullab)、舒安那(Shuanna)和特埃基(Te.eki),西部则包括卢加里拉(Lugalirra)、库马尔(Kumar)和图巴(Tuba)。 有关宫殿的原始文献资料仅限于王室礼宾类型的记述。历史学家所掌握的数据来自于考古学研究。在新巴比伦时期,巴比伦有三座王宫—南宫、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扩大第一座王宫而建造的北宫,以及在更北的地方、外墙的边缘,同样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夏宫。 南宫的建造始于那波帕拉萨,经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和修复,成为最大的宫殿。它长 322 米,宽 186 米。南宫呈奇怪的梯形,中心有五个沿长边分布的院落,周围的房间均为两层。第三个院落后面是御座厅,这是一个长 50 米、宽 16 米的巨大空间,墙壁厚达 6 米。御座厅,或许还有其他房间,都用浮雕造型和釉面砖装饰。除了棕榈树和花卉图案的檐壁之外,还有一排狮子雕像。与游行大道上尾巴朝下的狮子不同,这里的狮子雕像尾巴竖起,以警觉和保护国王的姿态伫立。 庄严的神庙 然而,毫无疑问,巴比伦最重要的两座建筑是一高一矮两座神庙,它们位于埃利都区,都供奉着马杜克。第一座神庙被称为艾特美南基(Etemenaki),意为“连接天地的基础”;另一座同样庄严的神庙被称为埃萨吉拉(Esagila),意为“最高峰之家”。 埃萨吉拉神庙长 85.8 米,宽 79.3 米,用于日常拜祭马杜克及其神族之所。北面距其约 80 米处的艾特美南基神庙则只用于其他仪式。艾特美南基神庙拥有一道恢弘的围墙,围住了长 456 米,宽 406 米的面积,围墙内还有一座供奉马杜克的塔庙。最新的研究显示,马杜克塔庙长 90 米,宽 90 米,高 60 米。每年早春时分,神明都会在神庙的最上层显圣,庆祝圣婚。这一传统仪式开启了新的一年,护佑国土肥沃,城市繁荣。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翻新工程使它更加炫目。 埃特梅南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宇宙力量的催化剂,使巴比伦成为宇宙的中心,新的生命循环从这里开始。巴比伦自汉谟拉比时代就塑造了这样的形象。《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就是受此启发——巴别塔的建造者想要攀上天空,却因野心太大受到了神的严厉惩罚。 牛津、剑桥等顶级学府历史学者前沿成果,《圣经》中的“伊甸园”,最初的文明之光,他们的文字、文学与算术,奠定了当今人类文明的基础。浸入式阅读体验,回归文明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