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源远流长: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作者: 编者:姜越|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6.20
折扣购买: 源远流长: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ISBN: 9787520546560

作者简介

姜越,女,笔名西江月、水墨清浅,江苏省沭阳县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自幼酷爱文学,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心灵绿茶”系列、“青春少年样样红”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心灵医生”系列、“红颜才女”系列图书,著有《找对婆家嫁对郎》《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等作品。现供职于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

内容简介

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 的道德标准,是治国的四大 纲纪,又称“四维”。语出《 管子·牧民》:“何谓‘四维’ ?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 ,四日耻。”又说“国有四维 ,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欧阳修曾对管子的“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之言倍加赞 赏。他还在《新五代史》中 阐释说:“礼义是治人的大 法,廉耻是立人的大节。不 廉就会无所不取,无耻就会 无所不为。人若寡廉丧耻、 贪得无厌,灾祸就会接踵而 来;国家大臣若寡廉丧耻、 恣意妄为,那么国家必定会 灭亡。”可以说,管子对“礼 义廉耻”的认识不输以德治 著称的儒家,与孔孟之道并 没有本质差别。 五伦 五伦,又称“人伦”,是 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 。父子、君臣、夫妇、兄弟 、朋友,即所谓“五伦”。在 儒家看来,人类社会就是一 张覆盖的网,由这五种关系 编织而成,人就置于网下, 应按部就班地生活,出了这 五种关系就是大逆不道,与 禽兽无异。孟子这样解释“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在《礼记·礼运 》中则有“十义”的说法:“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 悌)、夫义、妇听、长惠、 幼顺、君仁、臣忠。”这是 对孟子“五伦说”的进一步细 化。“五伦”是儒家提倡的基 本行为准则,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和 五项永恒的原则。这是儒学 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 是渔网上的大,绳,与纲相 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 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 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把君主 、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 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 他们的绝对服从的关系。 “五常”是仁、义、礼、 智、信,这是儒学的基本道 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原 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之 为“常”。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 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 》:“予仁若考。”“仁”指好 的道德。《朱熹集注》:“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 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以 仁为核心的学说。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 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 “二”,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 、互助、互爱,故其基本含 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 值范畴,“五常”之一。《中 庸》讲:“义者,宜也。”《 朱熹集注》讲:“义者,心 之制,事之宜也。”就是说 ,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 ,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 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去就取 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 “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 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 发扬光大。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 范畴,“五常”之一。其最初 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 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 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 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 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 、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 手投足,都有具体的规定, 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 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 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 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 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 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 ”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 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 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 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颇受今人诟病,觉得是对人 性的扼杀、摧残,而“吃人 的礼教”也因而成了著名的 文学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 比皆是。但在新时代,我们 可以赋予“礼”新的内涵。 P2-4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统伦理道德
礼义廉耻
五伦
三纲五常
孝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已复礼
忠恕
中庸
修齐治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内圣外王
三从四德
第二章 古代哲学流派及人物
儒学
理学
心学
道家
玄学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董仲舒
王充
何晏
王弼
嵇康
周敦颐
张载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李贽
王夫之
戴震
严复
第三章 重要历史事件
田单复国
窃符救赵
巫蛊之祸
佛教人国
党锢之祸
牛李党争
会昌灭佛
陈桥兵变
靖康之变
钓鱼城之战
四大汗国
朱元璋治贪
土木之变
张居正改革
萨尔浒之战
曾国藩与湘军
洋务运动
第四章 史家与史学名著
左丘明与《左传》
司马迁与《史记》
刘向与《新序》《说苑》
班固与《汉书》
刘知几与《史通》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郑樵与《通志》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顾炎武与《日知录》
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崔述与《考信录》
第五章 古代文史常识
周朝的宗法分封制
周代诸侯的等级
古代的禅让
天干地支
古代官员的俸禄
三省六部制
九品官人法
八旗制度
历代兵役制度
太尉
御史大夫
三公九卿
大理寺
洗马
东厂、西厂
锦衣卫
军机处
达鲁花赤
五刑
察举与征辟
孝廉
贤良方正
古代的图书馆
学费为何称“束脩”
科举制度
科举四宴
八股文
书院
第六章 古籍常识
《七略》
三洞四辅
三藏
正史
杂史
别史
野史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会要体
学案体
起居注
实录
方志
类书
丛书
校勘四法
雕版印刷
善本
百衲本
内府本
十三经
二十四史
《二十二子》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与七阁
第七章 古代文学常识
六书
训诂学
赋、比、兴
古体诗
近体诗

词牌

变文
传奇
话本
诸宫调
散曲
元杂剧
南戏
骈体文
笔记小说
章回小说
建安风骨
田园诗
山水诗
宫体诗
新乐府运动
花间派
西昆体
婉约派
豪放派
江西诗派
永嘉四灵
台阁体
古文运动
前七子、后七子
公安派
江左三大家
桐城派
讲史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公案小说
遣责小说
诗言志
美刺
温柔敦厚
文以载道
第八章 诗词名句
自然风光
述志抒怀
愁恨悲欢
乡思离情
友情、爱情
哲思理趣
忧国忧民
边塞军旅
闲情逸致
怀古咏史
诗文创作
第九章 古代音乐戏曲常识
八佾
五音
《韶》《武》
乐府

百戏
古琴
编钟
箜篌
古筝
琵琶
笛子
洞箫
二胡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秦王破阵乐》
《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霓裳羽衣曲》
“梨园”一词的由来
梨园行的祖师爷
京剧
生旦净丑
青衣
老生
铜锤花脸
跑龙套
折子戏
票友、票房
西皮、二黄
说学逗唱
第十章 建筑园林
传统的祭祀建筑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
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布局
古代的街和坊
明堂辟雍
十三陵的选址和布局
中国古代的城墙
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影壁的种类和特点
牌楼的形式和功用
台榭的形式和功用
第十一章 古代礼仪常识
“五礼”
古代的祭礼
帝王封禅
古代的礼器
古时丧葬习俗
“五服”
服丧
冠礼
笄礼
古代的婚聘六礼
跪拜礼
古人的行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