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作者简介
Know Yourself主创们 以帮助青年人自我探索为己任。成员有海内外名校临*心理、社工、精神卫生专业背景,以及**知名媒体经验。坚持一切都是开放和未完成。希望联结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自我发展与福祉。 2015年7月,创办Know Yourself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引导青年人自助互助,共同建造一个秘密的、只有理解没有伤害的小世界。话题涉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困境等,一年内吸引百万读者。
内容简介
是什么决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现? 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容易感到不安、焦虑, 渴望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人却 恐惧与伴侣过度亲密,希望凡事都能独自解决;还有 一些人能够与伴侣相互支持,在需要的时候接*对方 的帮助,也能与对方彼此独立,不过度依赖伴侣。 心理学家们认为,伴侣之间的这些互动模式,事 实上是人们对早年与照顾者(主要是父母)之间互动 模式的一种“投射”。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时期,我 们与父母之间形成的对彼此的信任与爱的表达方式, 成为了我们成年之后处理亲密关系的一种“框架”。 在这种框架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熟悉的、 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方式,我们与父母原有的互动方式 ,来与伴侣相处。比如,在儿时为了应对忽冷忽热的 父母,我们会变得紧张焦虑、渴望控制对方,在成年 之后,我们也会继续以这种焦虑、渴望控制的方式与 亲密关系的伴侣相处。 不仅如此,由于这个框架的存在,我们还总会不 自觉地被特定的人所吸引。比如,童年时期,父母对 自己忽冷忽热的人,往往在成年之后也会不自觉地被 对自己忽冷忽热的人所吸引,尽管他们对对方的忽冷 忽热感到不安,但这种熟悉的焦虑感又会让他们感到 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总是不断与不 同的伴侣陷入“相似”的纠葛之中的原因。 那么,这种“框架”与投射机制的存在,是否意 味着我们终究只能不断重复童年的经验,即便那可能 是令自己感到痛苦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改变或者调 整既有的“框架”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框架究竟是什么? 依恋类型:自幼形成的影响亲密关系的“框架” 其实,从人们幼年时与父母互动中形成,并影响 成年后亲密关系的“框架”,又被称为人与人之间的 “依恋”,指的是关系中双方的情感联结,以及在这 种联结中所反映出的彼此的信任与安全感。 英国心理学家基姆·巴塞洛缪 (KimBartholomew)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关 系中的焦虑程度与对关系的回避程度,将成年人之间 的“依恋”划分为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安全 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 安全型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关系中能够适度依赖伴侣, 也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去探索*大的世界。他们不会过 分担心失去对方,也不会惧怕向对方做出承诺。他们 通常能有效地与伴侣沟通自己的感*与需求,也能够 及时回应对方的需求。因而,安全型依恋被认为是“ *理想”“*健康”的依恋类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安全型的人遇到伴侣未接 听自己电话的情况时,他们通常会想:“啊,那Ta应 该在忙,过会儿再联系Ta吧。” 痴迷型 痴迷型依恋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饥 渴”,以及对依赖和承诺的强烈渴望。他们常常过度 担心自己会失去对方,也害怕当自己需要的时候,对 方不在身边或不能及时回应,因此他们总希望能时刻 掌握对方的去向、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等。他们无 法真正相信伴侣是爱着自己的,也常常需要在关系中 反复确认这件事。 在上文的例子中,遇到未接电话的伴侣,痴迷型 的人可能就会怀疑“Ta是不是不爱我了”,也会夺命 连环call,直到对方接到电话并答复自己。 恐惧型 恐惧型的人一方面总是担心被伴侣抛弃、被拒* (认为自己不够好),但另一方面却在感到这种焦虑 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其他情绪的表达因为羞耻感的存在而被抑制)。于是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常常容易陷入戏剧化的、大起 大落的、分分合合的关系中。 对于未接电话的伴侣,“恐惧型”的人虽然也会 像痴迷型的人一样立马怀疑对方,但他们却不动声色 ,甚至开始疏远对方。而当伴侣回电时,他们会表现 得很冷漠,即使被问及是否生气的时候,也立马会矢 口否认。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