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路上

阳光路上
作者: 庄维明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3.70
折扣购买: 阳光路上
ISBN: 978756154834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雪莲生在茶场,长在茶场。出生那晚,茶场正在 热播《冰山上的来客》,父亲说就叫“雪莲”吧!茶 场技术员,人称“博士”的许峰连声叫好,还文绉绉 地念道:“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 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茶场的这个小女孩 特别爱哭,又太会哭,哭起来没完没了,住在茶场附 近的人都知道,便给她一个绰号:“哭仙。”每到冬 天,雪莲的脸在泪水和寒风的中,总会像槐树皮一样 皲裂,然而,一到春天,她的脸蛋就红润起来,没吃 什么好东西,小脸却长得胖乎乎的。雪莲有个姐姐, 却不常在家,父母把她送到城里的外婆家寄养,要很 久才能见上一面。雪莲和姐姐之间,少儿时期就存有 极大的陌生感,雪莲有时觉得这个姐姐仿佛不存在于 这个世上似的。 小时候雪莲家里有客人到访时,她常常羞涩得不 敢出来见人,经过客人所在的房间时,也是小心翼翼 的,或是干脆躲到隔壁的屋子里去,等到客人们离开 了,才无声无息地从屋里轻轻地走出来。后来母亲又 生了一个弟弟,雪莲就时常带着弟弟,到处走动,胆 子才慢慢大起来。她看护着弟弟,看着他,不让他摔 倒,照顾弟弟不受别的小朋友欺负。在那个物资匮乏 的年代,雪莲和别家的小孩子一样,盼望家里来客人 ,然后又盼望客人早点离开,客人一走,赶紧冲出来 看看桌子上有没有客人带来的糖果、饼干等好吃的东 西,一旦母亲说可以拿去吃,雪莲便高兴地招呼弟弟 来分享。 上世纪70年代,在皖西农村,带弟弟上学、带凳 子上课是常有的事,雪莲也不例外。学校离家不远, 也只有1公里的路程,雪莲上学时经常把弟弟带着。 凳子是开学时带过去,期末再搬回家的。弟弟是天天 要带的,不像书包,书包可以放那儿,不必理会,弟 弟始终在身旁转悠。好在上课时,弟弟合作得很好, 安安静静地坐在雪莲旁边东瞧瞧,西看看,没有吵闹 。上语文课,老师教写字,告诉大家笔画的时候,大 家要举起右手,在空中模拟着书写,弟弟的手也在桌 子底下比划着。终于弟弟上一年级了,放学时弟弟伏 在雪莲那班教室的窗口等着,两人一起回家。那时, 学校放学要排路队,弟弟不肯站在自己的班级里,就 是要和姐姐站在一起,姐姐是路队长能管人,弟弟很 有自豪感;和姐姐在一起,弟弟被保护着,一路唱着 歌回家,心情愉悦。后来雪莲就要毕业了,习惯姐姐 陪伴的弟弟是多么舍不得和雪莲分开啊! 茶场当时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水塘边的井里打 。水井离家有300米远,附近的住家都吃这口井的水 。看到同龄的女孩子挑水,雪莲也加入其中。低头看 水井,水井很深,围着平静水面的是崎岖不平的井壁 ,石块堆砌的起伏的井壁。站在井边上人有点晕。一 开始,雪莲只能打上来半桶水,挑不起来,也挑不动 ,就和弟弟一前一后抬着。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力 气的增加,就半桶水半桶水地挑。家里的水缸已经满 了,雪莲还挑着水桶走向井边,要把水桶也装上水。 小小年纪的雪莲已懂得分担父母的负担,带着弟弟做 力所能及的事。 放学回家,雪莲总是不由自主地跑到碗柜边打开 橱柜的门,看看有什么可吃的东西。妈妈有时候攥一 个冷饭团,有时候放一块烤得焦黄的锅巴,给放学归 来的姐弟俩吃。更多时候是一碗辣酱,没有其他什么 吃的。雪莲就找来母亲放在柜子里的面粉,装在碗里 ,撒上盐,加水和一和,自己烙饼来吃。雪莲一遍遍 地和面,烙饼,手艺还真不错,做好了,叫弟弟来吃 ,沾上红色辣椒酱,那滋味真是妙极了!有时候,弟 弟会跑来帮忙烧火,有时候不这样,他要和小伙伴们 玩。雪莲就自己动手,锅台是砖砌的,烧的是柴禾, 锅上忙一把,锅下忙一把。 雪莲上的中学离家有七八公里,每天她骑着自行 车早去晚归。中学毕业后,雪莲没有继续读书,也不 想再读下去了,和其他很多女孩子一样,都留在家里 帮家里做事,起先,雪莲想去学厨艺,她向来对吃感 兴趣。广播里、电视里一直有厨师学校在招生,雪莲 想去,她把自己的想法对父亲说,父亲没答应,连说 :一个女孩子学什么厨艺?做什么厨师?后来雪莲想 去学美容美发,父亲也还是不答应。父亲对女儿的期 望是通过读书,将来能有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茶山 的工作是体力活,是非常艰苦的,秋冬天在茶园里松 土、锄草、修剪茶枝;春天一来就要上山采茶、制茶 。在茶场工作得有好身体,一般人是吃不消的。经年 的劳作,父亲的背佝偻着,太阳的炙烤使他的脸庞变 得黝黑。 茶园里的草一拨一拨茂盛得很,在地里除草是经 常要做的活。雪莲扛着锄头,无奈地在茶园里与青草 做着斗争。“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 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也不 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张雨生的这首高亢的歌安 慰了她,很多人都在太阳下低头,在努力改善生活, 在困惑中找寻出路。一次又一次在毒辣辣的太阳下锄 地拔草,雪莲的身体得到锻炼,面色红润,身体壮实 了许多。自从中学毕业后,第一次开始思索:要一直 这样下去吗?未来的路在哪里?面对着青山绿水,层 层叠叠的茶园,雪莲迷惘地看了看,找不到答案。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亲友开始关心起雪莲的 亲事来了,介绍人接踵而至,上门来访,哪家的男孩 不错,哪家的儿子孝顺能干,说给雪莲的母亲听,婶 婶阿姨都热切地要给雪莲牵线做媒。此时的雪莲和小 时候大不一样了: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胖胖的脸变 成了瓜子脸,眼珠子黑漆漆的,皮肤白皙。看着镜子 里唇红齿白的自己,雪莲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将来一定 是美好的。 不久,在城里居住的阿姨给雪莲介绍了一个男孩 。这男孩叫杨明。杨明看上去本分老实,家境也不错 ,只是个头不高。父母都没有意见,他们都希望女儿 将来不要在山里劳累,通过嫁人的方式去城里做一个 “城市人”,雪莲当时对男女情感之事还不甚明了, 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就这样,雪莲来到了城里, 被安排在一家商厦里做起了营业员。临离家时,雪莲 甩下一句话:“不混出个人样不回来!” 雪莲一直住在杨家,杨家的父母对雪莲就像对待 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雪莲很感激,也非常尊重他们 ,与杨明的一家人相处融洽。到了结婚的年龄,顺其 自然地,雪莲就和小伙子杨明登记结婚了,婚后,雪 莲生下了一个女儿。雪莲极其疼爱这个女儿,但是3 个月的产假很快休完了,雪莲每天两趟从单位骑自行 车回家给女儿喂奶。杨家婆婆心疼她,说雪莲只需要 安心去上班,有她在家,按时给孩子喂奶粉就行了, 不用这样两头跑,怪累人的。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