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作者: 穆哈迈德·阿里·哈利德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ISBN: 9787213113291

作者简介

〔美〕穆哈迈德·阿里·哈利德 现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系首席教授,经常撰写有关巴勒斯坦相关议题的文章,为巴勒斯坦难民争取权利而四处奔走。其著作有《身份的体现: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现实》,译著有《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将阿拉伯语翻译成英语)。 译者简介 陈丽蓉,世界史博士,现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东历史与政治、中东社会主义与左翼运动。在《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这是我成长的地方:一个能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十一个兄弟姐妹生活在三间小小的铁皮房里,那个屋顶让我听不到其他声音,尤其在冬天。雨滴拍打着屋顶, 周围发出刺耳喧闹的噪音,把一切温和的呼喊如我的声音淹没殆尽,使我想发出的呐喊永远不能抵达它们的目的地。 我出生于黎巴嫩内战爆发前九年。黎巴嫩政府认为巴勒斯坦人对黎巴嫩内战的爆发和激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于是战争爆发后,我们被当作人质,监禁在乌玛·安瓦尔(Umm Anwar)和阿布·纳梅(Abu Na’meh)之间的空地上。 我家的墙上挂满了烈士的相片。照片上,烈士们的双眼凝视着路人,似乎在呼喊着路人的姓名和昵称,向他们倾诉着自己甘愿牺牲的心声。 艾因·鲁迈拉公交车(Ain al-Rummanehbus)?发出的嗡嗡声,一起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儿时的梦想萌生于难民营的小巷,在潮湿的让人焦虑的气氛中绽放于沉闷的石墙上。 在那里,我经历了战争、死亡和悲伤,也感受过和平与关爱;在那里,我留下了我的初吻。在漫长的霄礼期间,我坐在桑树下喝茶,与谢赫·伊玛目(Shaykh Imam)?一起悲伤地低吟:“我对文字的热爱战胜了我的沉默,我憎恨沉默给我带来的不幸。” 作为一个男孩,我在能分清左右之前,就已经学会沿着露天的水沟,找到回难民营的小路。沿着迂回的小径,循着散发着臭味的下水道,可以去任何地方。我侧着身子,奋力地穿过狭窄的小道,走到负责给难民营居民分发面粉的车子那里领取面粉。每次我都因为争抢有限的面粉而与司机扭打在一起,最后全身沾满面粉回家。回家后,我的奶奶萨达 (Sa’da)看到我,会大笑着说:“可怜的小白人,你就像一只掉进酸奶的跳蚤!” 在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举办的学校学会读书写字后,我终于意识到,可以用文字来装饰难民营冰冷的墙壁。那些写在墙上的词汇对我来说已不再是天书,我能认出每天定期写上去的颜色鲜亮的句子,也就是“人们的免费报纸”的大标题。每当发生重大事件,就有人在某面墙 上写字抒发情感,发出无声的呐喊。墙壁上那些自然而然迸发出的词可能存在拼写错误,写出的语句可能有语法错误,但无论如何,它们都给墙壁增添了价值和色彩。墙壁上的那些话大部分是人们偷偷写下的,但吸引了难民营所有人的目光。它们被储藏在我们对小巷的记忆中,也成为我们对地点和空间感知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铁皮屋的墙壁上表达心声的时候,柔和的声音会变得像锥子一样刺耳。那些匿名的涂鸦直击人心、毫不含糊,与官方报纸那些经过安全机构审查、不真实的简略报道截然不同。 为安置难民而以一种文明和精致的方式建起的墙,被文字改造成了反映我们的生活琐事和时事热点的镜子。这些墙上的文字向世人昭示,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墙的不同。这些有生命、会呼吸、会老化的墙各有自己的绰号。它们像野生浆果的灌木丛般杂乱地生长,全然不顾所谓的建筑规范。它们不是呈水平横向铺开,而是逆着仁慈的真主赐予的雨水降落的方向,向上直耸云霄。到了战争时期,它们就会向地下深处生长,为烈士建造坟茔,或成为孩子们的防空洞。 难民营那带着死刑判决书的墙壁,就是租赁合同所严格限定的难民营的边界。假装友好仁慈和宣扬人道主义的租赁者似乎没有意识到,在99年或100年之后,生活在难民营的人口的数量会成倍数增长。为什么租赁期限是99年?因为那个只能从曾经的光荣历史看到未来的国家,制定了一项可恶的法规,将难民营房屋的租约设定为99年,这样他们就可以 确保那些房屋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财产。散落于各处且装饰着墙壁的文字,是由某个消失于历史扉页上的人有意写上去的。那些饱含喜怒哀乐的文字一经写出,便被雕刻进人们的记忆中,讲述着许许多多从未被讲出,但能从那褪去颜色的文字看出来的故事。这些文字一层又一层地堆积在各家各户的墙壁上,等待着那个可以把它们辨认出来的人。 人们亲手写上去的每句话或者相当于“1号公报”,或者是一份对烈士身份的认证。其中许多是书写者写给自己的,它们意蕴深刻,含义深如浩海。比如下面的这些话:“巴勒斯坦,我们那一直在咆哮和涌动的‘死海’。当风带着我们的爱穿越陆地和海洋时,我们将会来到你的身边,我的祖国。” 这些话像图标一样挂在小巷的墙壁上。不过,陌生人很难了解其中的含义,他们会迷失在小巷里,找不到方向,变得晕头转向。 “哦,聪明的迷失者,你唯一的向导是你的眼睛。” 这些缄默不语的墙保留着我们所有的秘密。这些秘密始于爱,终于两世相隔,其中既有我们生活中必然出现的爱人之间的私语,也有关于我们静悄悄逝去的讯息。 “巴勒斯坦,时光里永恒的伤痕!” “我爱你。”旁边配有一幅流着血的插图。 一枝无色的玫瑰,上面写着两个相爱的人的姓名首字母。 一幅失去家园的地图。 “革命直至胜利。”这句话是用经常给难民营铺路的黑 漆漆的沥青所写就。在阿布·萨勒曼(Abu Salma)家的墙上,仍然可以看到因手印而变得模糊的粗直线,尽管它已被石灰和黄土的混合物所覆盖。 “差生”(一个人的外号)在难民学校墙上刻的字,是他在名为“走进内心”的行动中牺牲之后,唯一可以证明他存在过的依据。我还记得,当我和送葬队伍给他送葬时,我对人们肩膀上扛着的灵柩上覆盖的物品很好奇——上面包裹着一面巴勒斯坦国旗,环绕着玫瑰花,还覆盖着用来纪念革命烈士的绶带。 1.本书是国内当前揭示巴以冲突,反映巴勒斯坦人民几十年来遭受驱赶、流亡和欺凌的权威作品,当前市场无类似图书,具备极高的独家性和前瞻性。 2.本书上市恰逢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新一轮军事冲突展开,目前呈胶着状态,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因此极具话题性和吸引力。 3.本书由美国巴勒斯坦研究所、黎巴嫩巴勒斯坦写作研讨会联合出品,这两个机构是美国研究巴勒斯坦和巴以冲突问题的权威机构,拥有很多一手资料,对于图书的宣传和营销有大帮助。 原版图书在海外上市后引发巨大反响,读者讨论空前激烈,都认为是巴勒斯坦向世界展示自己风貌最真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