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要旨/启予国学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缘起:也说儒家发展史 先秦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论语》 的记载来看,孔门弟子肯定是非常重视修身的。举个例子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有一次来问孔子怎么理解儒家 的核心概念“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名: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表示要修孔子所说的“四勿”。他是怎样修的典 籍里并没有记载,所以没有流传下来。 《论语》里记载,另一位孔子非常欣赏的弟子曾子曾 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 :我为他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我与朋友交往是不 是坚守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是否在实践中运 用了呢?这段内容已经是对先秦时期儒家修身方式的最详 细说明了,从中我们了解到,儒家的修身最重视的是每天 的自我反省、反思。 先秦有所谓四大“显学”,即四大时尚学派,分别是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墨家与道家也都强调修身,而 墨家对修身的要求远比儒家高。经过长期的竞争,至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最终胜出,儒家思 想主要凭借教育体制而非修身方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即贵族垄断教育资源, 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兴办“私学”,提 出“有教无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这是孔子的伟大创举。同时,孔子也对传统的贵族教育内 容加以改革,以“六经”教育弟子,即确定《诗》《书》 《礼》《易》《乐》《春秋》为六门必修课。孔子晚年亲 自编写“六经”,就是为这六门必修课修订教材。 若是按今天的学科划分来对应,《诗经》是孔子编辑 的诗歌总集,属于文学,读诗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即与动物学、植物学有关;《尚书》是孔子编辑的 上古政府文件,相对于孔子的时代而言属于古代史,当然 也涉及应用文写作;《仪礼》是孔子整理的各种典礼的仪 式,属于社会学、民俗学,也涉及社交礼仪;《乐经》是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学;《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体现其政 治思想的历史书,相对于孔子的时代,属于近现代史,也 属于政治学;《周易》经孔子的阐释,在孔子的教育体系 中起着哲学教育的作用。可以说,孔子确立的教育体系几 乎涵盖了我们今天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即使从今天来看 也不落后。可以想见,这个教育体系放在两干多年前该是 多么先进,多么有冲击力! 由于有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教材,还有孔门弟子 这些孔子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发 展迅速,并最终在与先秦诸子百家的竞争中胜出。 在先秦四大“显学”中,儒家是唯一内部存在师承关 系的学派。儒家也非常注意追溯师承。如司马迁在《史记 》中记载,“六经”之一的《周易》的传承是:“孔子传 《易》于(商)瞿,瞿传楚人肝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 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 人田子庄何。”最后一位是田何,而汉代易学名家都是田 何的徒子徒孙。这个传承系统虽然未必可靠,但可见汉代 很多儒家学者还能将其师承上溯至孔子。 儒家是靠教育体系胜出的,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学者很自然地就要将自身的强项充分地发挥出来, 因而汉代的儒学主要是研究儒家“六经”的学问,因此被 称为“经学”。汉代的经学表现出重师法、重家法的特点 ,这也是对儒家强项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儒家“经学”又分裂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 派。大体说,今文经学重视阐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属 于对经典的阐释;古文经学重视训诂考据,属于对经典的 解释。两者的共性在于,都局限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文本的 研究,这种研究最大的弊端是,向上不能深入哲学层面的 思辨,向下没有具体的修行法门。两汉以后儒家趋于衰落 ,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在哲学思辨层面对儒家的超越, 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本土的冲击。与此同时,佛教迅速普 及,佛经被大量翻译为汉语。佛教不仅带来了精致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还带来了更具体的修持法门,在两个方面 都对传统儒家有所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域外的冲击 。在此双重冲击下,儒学第一次走向衰落,此衰落期一直 持续到唐以后。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