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变好吗(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

我还能变好吗(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
作者: 编者:王轶楠|责编:刘洲原//白涵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还能变好吗(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
ISBN: 978755944628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一个难懂的人 张湘琳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 德 “我是谁”是一个终极命题,一场亘古的追问和探 寻。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代,从德尔菲神庙镌刻的“ 认识你自己”到尼采喟叹“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 己”,从《梵高的自画像》到莫奈的《日出·印象》, 从你到我,都试图清晰地定义“自我概念”。 能够清晰定义自我概念的一类人,在我们看来,大 多是孤独的。当然,这种孤独是相对意义上,朋友相对 较少的状态。 在心理学上,将自我概念清晰(self-concept clarity,SCC)定义为个体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楚程度, 及其内部一致性和时间稳定性程度。尼采对于自我的了 解非常清晰,他在学术界的嘲笑与质疑中坚守自我,并 从未怀疑自己将会名垂千古。 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幸福感、人生意义感以及冲突管理,一言以蔽之,即 高SCC使我快乐。另外,研究者发现,适应良好的小学 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高于适应不良好的小学生,表明社 会适应是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我们知道,自我概念清晰的人并非一直快乐,也 并非都合时宜。尼采常提到孤独,他孤独而痛苦,孤独 到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 失去理智,却仍然没法不孤独。 有研究支持了这一矛盾想法的来源。研究表明,只 有在与朋友相处时,高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才高于低 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而在与陌生人相处时,高SCC者 体验到的快乐感低于低SCC者体验到的快乐感。 研究者认为,高SCC的人对“我是谁”有更严格清 晰的定义,也就能够更严格清晰地定义谁是朋友、谁是 陌生人,最终影响他们的幸福体验。因此孤独如尼采, 才在察觉到瓦格纳不是自己的朋友时,断然与之决裂。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多重角色中,我们不断经历着 自我概念的分化和整合,这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活状态的 新陈代谢,带来现世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冲突,带来同伴 压力。当然,尼采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他作为一个德国 古典哲学的反叛者,很难在当时代找到同伴。于我们而 言,对一部分人的不满,或者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不满, 都可能成为当代少年甚至青年在探索自我时体验到的焦 虑来源。 愿我们循着哲人的足迹,勇敢地清晰自我概念,这 个过程中体验到的孤独、人际冲突、不合时宜,也许正 是自我人格完善的信号。 “朋友啊,没有朋友!” 垂死的聪明人这样喊道; “敌人啊,没有敌人!” 我这个活着的傻瓜这样喊。 ——《人性的,太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