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文化昭通

镇雄/文化昭通
作者: 编者:李恩翠|总主编:王忠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9.80
折扣购买: 镇雄/文化昭通
ISBN: 97872221723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云贵高原由南向北蜿蜒而来,在一个隆起的斜坡处, 3696平方公里的镇雄大地,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巧 妙地镶嵌在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绽放在大气磅礴的乌蒙高 原上。镇雄的高原生活,在“茅檐低小,溪上青青*”的 场景中诗意地展开。 在**的镇雄县城,有一条十分繁华的“南大街”, 由南往北向上伸展,直抵镇雄境内的**山峰——乌峰山 。“南大街”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它的正式名字是 “南广路”。 南广路修建的时间并不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 过弹指一挥间。如果回溯镇雄历史,探究“南广”之名的 由来,就得重温一段十分悠远的时光。 古镇雄的疆域,夏商两代属于梁州、雍州地域,周代 为屈流大雄甸,战国时为夜郎领地。在这段时期,镇雄虽 未以“县”的建制在史书中出现,但镇雄先民早已在这片 土地上开始了刀耕火种。 如果把时光回拨得*久远一些,可将镇雄现有出土文 物的“家世”拉长至距今3亿年至2.5亿年前。2016年,镇 雄县坪上镇老场村岩脚村民小组的一个农民在河边发现一 块异形化石,后据专家初步分析、考证,这块化石属于二 叠纪鳞木化石。二叠纪是古生代的*后一个纪,也是重要 的成煤期。或许,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那个相当久远的年 代,已深埋于镇雄大地,造就了后世“银镇雄”的美名。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隶属于益州犍为郡的 南广县,正式亮相历史舞台。据《资治通鉴》记载:“犍 为郡,治鄨。元光五年(前130年),又治南广。”《新纂 云南通志》记载:“《南中志》*,南广县,郡治。按符 黑水,即今之纳溪;大涉水,即今之赤水河。纳溪发源于 今威信;赤水河,发源于今镇雄。是知威信、镇雄为南广 故地。又《水经》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延江水即今乌 江,乌江亦发源于今镇雄南之威宁东北境,与赤水河源相 距不过百里,盖南广县所属南即今之威宁北境也。”掀开 摞摞发黄的历史,南广的建置、名称几经演变,见证了历 代王朝的兴衰*替。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南广县被改置为南昌县, 隶属于朱提郡。三国蜀汉延熙元年(238年),又改置为南 广郡,隶属于益州。西晋建武元年(304年),南广郡被撤 销,隶属于益州朱提郡南秦县。东晋至南朝梁,归宁州朱 提郡管辖。北朝周时期,归属南宁州。建安十九年(214年 ),改置南昌县,隶属于朱提郡。蜀汉延熙元年(238年) ,又置为南广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设协州,大业 二年(606年)因乱被废。唐武德元年(618年),恢复协 州建置,隶属于剑南道戎州都督府。 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南广”这一地名愈发清晰。 在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传说中,诸葛孔明与城墙沟、广 德关、渡船坝的渊源,从一个侧面丰富了南广的历史内涵 。 城墙沟,也叫“城门沟”,遗迹在镇雄县五德河岸的 半山险峻之地,尚残存着一些垒墙的巨石。相传,三国时 期,诸葛亮南征,曾带兵经过这里。当地的彝族首领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