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与张居正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 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1-22 卷)《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全6 册) 《易中天谈美》《美学讲稿》《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闲话中国人》 《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内容简介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海瑞下狱。 当时的海瑞职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官阶正六品。这样的事务官在京师可谓多如牛毛,海瑞却有些特别——他并没有考中过进士,之前的官职则只是正七品的知县。因此照理说原本只能在边远贫穷的小县调来调去,哪里能够成为京官还进了户部?而且算起来还可以说是升了两级。 原因就更奇怪,居然是他敢于顶撞上司。 被海瑞顶撞过的上司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是胡宗宪和鄢懋卿。胡宗宪在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抗倭总督,三十六年兼任浙江巡抚,而海瑞在次年到浙江淳安县做知县,正好是胡宗宪下级的下级,中间隔着严州的知府。 可以说,胡宗宪是海瑞最不能得罪的。 何况,这位封疆大吏还官风凌厉,气势逼人,境内官民无不凛然畏惧。海瑞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某一天,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耀武扬威,颐指气使,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还把驿丞倒吊起来。海瑞也毫不客气,立即下令将其拘捕,胡公子随身携带的数千两银子也没收充公。 抓了人以后,海瑞一本正经地派人快马加鞭给胡宗宪呈上一份公文,声称久闻总督大人节望清高,爱民如子而教子甚严。所以此人必系假冒,其随身所携也必系赃银。胡宗宪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只好自认倒霉,不了了之。 用同样的办法,海瑞又对付了鄢懋卿。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鄢懋卿以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奉旨巡视浙江等地盐务。依明代制度,中央政府的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长官叫都御史,正二品,又叫总宪。副长官叫副都御史,正三品,又叫副宪。副宪原本位高权重,又是钦差大臣,请问有谁敢惹这个家伙?拍马屁都唯恐不及。 当然,身为监察官员,鄢懋卿也要做官样文章,便装模作样明发通令,声称本院素性简朴,不喜逢迎,因此凡饮食供帐俱宜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靡费里甲。 地方官接到宪牌无不会心一笑,很少有人把这些话当真。 海瑞却在鄢懋卿将到未到之际,规规矩矩地上了一个写着“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谨禀”字样的禀帖。禀帖先是照录鄢懋卿的通令原文,接着又说据悉钦差大人所到之处,接待逢迎与宪牌所言完全两样。每桌酒席耗银三四百两,小便器也要用银子打造,厕所里都挂着绫罗绸缎,等等。 接下来海瑞表示,自己完全被弄糊涂了,真不知该如何是好:欲从宪牌,则惧招尤;欲从传闻,则恐违宪意。因此恳请大人明示,到底怎样做才对。鄢懋卿看了禀帖,一肚子火气发作不得,只好不过严州,绕道而去。 这可真是有理有力有节,堪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鄢懋卿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事实上他也想方设法实施了打击报复。只不过海瑞洁白无瑕,并无差错,鄢懋卿的后台老板严嵩却轰然倒台。中国古代官场历来就是以人划线选边站队的。严嵩和鄢懋卿既然被确定为奸贼,反对他们的也就一律都是好官,何况海瑞还是以卑微之职对抗令人谈虎色变的权臣。这样的英雄如果不能加以表彰,委以重任,不但是帝国的奇耻大辱,更是吏部的严重失职。 于是,严世蕃被捕下狱一个月前,海瑞升官。 户部主事是一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职位,甚至不必每日到部办公,主要任务是积累做官的资历。海瑞却是认真负责的人。没有小事可做,也就只好去琢磨大事,而帝国的现状又实在堪忧。深思熟虑之后,他那份著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便摆在了皇帝的御案之上。 这时严世蕃已经死了七个月,内阁首辅早是徐阶。然而朝政依旧糜烂,风气也依旧腐朽,到处都是马屁精,说真话的凤毛麟角。海瑞认为,根本原因是朝野上下对皇帝都已经失去信心,个个离心离德。用他的原话说就是: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那么,信任危机因何而起? 当然是因为嘉靖太不像话。二十多年不上朝,反倒任意怀疑甚至屠杀臣僚,这是不君;听信术士谗言,跟亲生儿子面都不见,这是不父;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仙丹,这是不夫。三纲五常,居然一纲都谈不上,说得过去吗? 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本应该成为道德楷模的皇帝竟昏聩多疑,刚愎残忍,自私虚荣,就只能造成“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的局面。难怪老百姓要说嘉靖这个年号的意思,就是“家家皆净”了! 啊!直接打脸啊? 这样的奏疏皇帝从未见过,也不会有人见过,便是出于好奇也会把它看完,但看完之后的震怒也可想而知。据说他当场就把奏折摔在地下,气急败坏地狂喊:来人啦!马上把这家伙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 站在旁边的宦官黄锦却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放心!此人素有痴名,早已买好棺材,与家人诀别,不会逃跑的。 嘉靖听罢,一声长叹,又捡起奏本一读再读。 黄锦所说半真半假。上疏之后,海瑞确实拿了二十两银子请一位同乡安排后事,然后从容不迫地赴朝房待罪。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神情自若,谈笑风生,批评朝中大臣有如甘草。不过,当时海瑞的家眷在海南,诀别家人云云多半是道听途说,甚至是黄锦变相地替他求情。事实上海瑞的直言不讳让许多人肃然起敬,以至于朝野轰动,举世瞩目,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所谓海主事者。 现在轮到皇帝纠结了。 朱元璋成功实现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设的舞台上,政治剧终于被演成了家庭伦理剧。在这出悲喜剧中,聪明如严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当摆设,帝王师与实干家张居正,只侥幸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 在第22卷“中华史”中,易中天先生尝试回答:这一切是为什么。 他用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更上层楼的生动笔触,尊重人性之复杂,拒绝“昏君”“奸臣”之简单化标签,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并且尝试回应那个更为庞大的问题: 大明衰于何时,亡于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