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系列丛书

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系列丛书
作者: 编者:刘云艳|责编:王艳//束悦
出版社: 南京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系列丛书
ISBN: 978756511619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米米与笑笑是一对形影 不离的好伙伴。可是细心的 李老师发现,最近一段时间 以来,米米有些行为异常: 只要笑笑受到老师表扬或者 其他关注,米米眼中就会表 现出敌意或者愤怒;每当笑 笑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时, 米米总要在不经意间让米米 的作品出点状况,看到笑笑 出“洋相”,米米总是抑制不 住眼中的笑意…… 嫉妒心是不可避免的正 常反应,但是持久的嫉妒会 导致怨恨,导致人际关系紧 张,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 康的水平。那么什么是心理 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观念与人们 对于健康的认识的转变有密 切关系。在原始社会,人类 关注的是如何适应和征服自 然以解决温饱问题。随着人 类对于自然的认识的深入和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 于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增多 ,于是医学产生了,身强力 壮、无疾病是人类对于自身 健康的追求。历史发展到今 天,人们发现,尽管一些人 身体健康,但是在日常学习 、工作、生活中的效率与质 量并不高。有的人情绪长时 间处于低落状态,导致身体 状况不良,甚至影响学习、 生活、工作效率等。其实这 都是由一些不为自己和他人 所感知的非生理的原因所致 ,而且这些问题还直接或间 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于是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与生理健康的关系问题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也使得人类 开始从生理、心理乃至社会 多个层面关注自身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不同 学派有不同的概念与标准,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 尽管众多学派有许多分歧, 但都比较认同心理健康是一 种状态,是个体心里感觉幸 福,对自己、自己的生活角 色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到 满意的一种积极状态。有学 者强调,心理健康是一个连 续体,它的一端是心理疾病 或障碍,另一端则是健全的 人格,中间是心理机能正常 或其他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 状态。过去一谈到心理健康 ,大家主要关注有无心理疾 病或者障碍,或者心理机能 是否正常,这是受弗洛伊德 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相反, 对于人格健全的关注比较少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人们开始关注心理生活中 的积极因素,如主观幸福感 、美德、力量等。有学者提 出了6种美德(智慧、勇气、 仁爱、正义、节制、卓越) 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积极 心理学倡导的积极心理健康 观正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通常没有严格的区分。人们 在对心理健康做界定的时候 ,往往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 标准。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 与标准,也有不同观点,但 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一致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存在 绝对的界限,是可以互相转 化的;心理健康的人积极面 对现实,客观地知觉现实, 保持冷静和自信;心理健康 的人积极有效地面对新的经 验和挑战,有创造性;心理 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和自主性等等。 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指 幼儿有良好的情绪、安全感 、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周 围世界的积极心态与求知的 愿望。具体来说,以下几个 方面可以作为判断幼儿心理 健康的参考标准: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个性, 情感积极稳定,智力正常, 行为协调,适度反应力,心 理发展符合实际年龄,良好 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 感知能力完好。由于个体心 理健康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 展中的,因此,上述标准仅 仅是参考:首先,标准本身 是动态的、相对的;其次, 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虑适应 性,又要考虑发展性。 世间最强大的莫过于心 灵的力量。 ——无名氏 张园长急电某教授:“您 快来吧,我园有‘四大金刚 ,。他们情绪暴躁,经常欺 负小朋友。周围的小朋友都 不敢和他们在一起,受欺负 的小朋友的家长也投诉他们 。希望您来管一管这些孩子 ……,, 心理问题指偏离正常人 群心理发展水平,对个体的 生活和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且 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例如 ,刚人园的幼儿不愿意与亲 人分离,出现分离焦虑,这 是正常的。但少数幼儿情绪 波动较大,经常大哭大闹, 无法参与活动,且持续三个 月或者一年以上,这就是强 烈的分离焦虑,心理问题的 范畴。又如,绝大多数中、 大班幼儿都喜欢和同伴一起 游戏,逐渐学习分享、合作 、协商、谦让,但是有些幼 儿与同伴很难相处,这些幼 儿就可能存在适应方面的心 理问题。 幼儿心理问题有以下几 个特征。第一,持久性困难 。如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胆小 、易怒,不久便消失。这不 能说是问题行为,但是如果 长期保持,就可以考虑其是 否是问题行为。第二,不受 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教师 通常在组织一些活动时能够 引导幼儿学习、交往,遵守 游戏规则,但是,对有问题 行为的幼儿,往往用普通的 管理方法不能控制。如果教 师对某个幼儿的行为感到为 难,就可以视其为问题行为 。第三,行为与环境不相符 合。如无理由地猜忌,莫名 其妙地紧张等。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