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6/20231113160718444.jpg)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8.90
折扣购买: 三国史
ISBN: 9787010095370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简牍研究会顾问。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7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在霍普金大学培祗国际学院工作。1950年回国,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系)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社会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史学理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兵制等。《何兹全文集》(六卷)获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东汉统一帝国的垮台和分裂局面的出现,应从黄巾暴动说起。《三国演 义》就是从黄巾暴动讲起的,有眼光,有识见。 黄巾暴动的出现,是东汉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商人兼并的结果,是民 不聊生、走投无路的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一家取得天下做了皇帝,开始都能君臣上下励精图 治,严惩贪污腐败,懂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尽量轻徭薄赋,减轻人 民负担,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生活下去。但多则百年、几十年,少则十年、 二十年,安居久了,统治者又腐化起来。于是吏治腐败,赋役繁重,人民求 生不得;于是铤而走险,酿成大乱;于是皇帝被打倒,皇朝被推翻。新皇朝 在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烂摊子上重新建立起来。君臣上下又励精图治 一番;于是社会又安定一个时期。于是又腐败,于是人民又起来,于是皇朝 又被推翻,于是新皇朝又建立起来。循循环环,改朝换代不已。当然,这是 就历史发展的大形势说的,细察起来,在循环中社会也有变化,有发展,有 进步,不是死水一潭。历史循环论是错误的。 东汉自安帝以后,政治腐败逐渐严重。外戚宦官争权夺利。外戚夺得大 权,换一批亲朋子弟做官;宦官夺得大权,又换一批亲朋子弟做官。一批人 上去,一批人下来。上一批、富一批、贵一批。受苦受害的总是人民百姓。 使人民受苦的,政府官吏以外还有商人。战国以来,商业交换经济发展 。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人民见识增长,智慧文化也随着进步。城市,可以 说是人类文化的源泉。城市生活给人带来思想,带来智慧,带来文化。古往 今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有关农业、畜牧业的知识外,无不从城市兴 起。 但交换经济发达,是好事也带来恶果。城市经济发达的结果,总是商人 得利,农民吃亏。商人越来越富,农民越来越穷。 在商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里,王公贵族官吏只是从农民手里征收他们生 产的物品,农民生产什么他们就征收什么。他们得的多些,生活比农民丰足 些,如此而已。商品经济出现和发展后,为了使产品有销路有竞争能力,就 得使产品精益求精,不然便卖不出去。产品卖不出去,商人就要蚀本甚或破 产,吃苦。因此,生产品总是精益求精的。在精美物品刺激引诱下,王公贵 族官吏的欲望大开。他们追求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司马迁就 说过:“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 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昧,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 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追逐美好,厌 恶粗野,这是人的欲望,谁也阻挡不住,就是排门挨户去讲节约的道理,谁 也不去听你的。 商人发家致富,靠钱。“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手里钱越多,生意越 做得大,钱越赚得多。通过钱、交换,商人把农民的土地、财产兼并到自己 手里来。王公、官吏发家致富靠权。他们有权在手,一道命令颁布下去,便 能变农民的财产为他们的财产,更不用说横征暴敛非法勒索了。 商人靠钱,官靠权,钱和权谁厉害?这要分两层来看。形式上看,政府 的官厉害。官吏有权有势,对农民可以用命令来横征暴敛,置人于死地。对 商人他们也可以用政治手段没收他们的财产。这样看来,官厉害;但深入一 层考察,政府官吏所以有欲望要钱要财也是商品交换经济的产物。没有商品 生产的刺激,官吏也就会乐于他们的“土”生活了。如此说来,交换经济的 发展又是官要钱的社会基础。 农民失掉土地,在农村没法生活,只有游荡于社会,麇集于城市。从西 汉开始,流民问题就是社会上的大问题。文帝时,晁错已说:“此商人所以 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上》)元帝时,贡禹说: “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汉书·贡禹传》)贡禹的话,可能有夸大 。但一个大臣向皇帝上疏总不能胡说,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实在是惊人的 。自东汉建国,流民就一直不断。安帝以后,越来越严重。“黎民流离,困 于道路”,“弃捐旧居,……穷困道路”,“老幼相弃道路”,“人庶流进 ,家户且尽”,“万民饥流”,“民多流亡”,“百姓饥穷,流冗道路”( 《后汉书》和帝以下各帝纪)这一类的话,真是史不绝书。 流亡道路解决不了生活问题。于是大批流亡人口麇集到城市里。在城市 生活,总比农村好混。做些小手工业、小商小贩,都可以糊口。做些泥人、 泥狗、泥车马等小孩玩具卖,也可以活。这样,西汉时期城市里养活了大量 人口。东汉前期的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 ,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潜夫论·浮侈篇》, 见《后汉书·王符列传》)据他估计,当时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工作或浮 游在城邑里。他说:“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 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 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同上) 照王符的估计,东汉人口百分之九十住在城邑,这大约是夸大了。但贡 禹也说“耕者不能半”。两汉时期,人口住在城邑里的一定很多,大约是没 有问题的。 大量人口挤进城邑里,也有个饱和点,超过一定数量——饱和点,城市 也养活不了。城邑人口仍要走上流亡的道路。这种情况,西汉末年已经出现 。哀帝时,鲍宣上书中曾说到“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汉书·鲍 宣传》)。成帝赐翟方进册说:“间者郡国谷虽颇孰,百姓不足者尚众,前 去城郭,未能尽还。”(《汉书·翟方进传》)西汉如此,东汉更是如此。为 什么把人民流亡说成是“去(离开)城郭”呢?这总说明住在城邑的人口众多 吧!西汉时期,人民穷困离开农村逃亡城市尚可以活。等城市都无法生活, 须要离开城市,就大成问题了。 黄巾起义,就带有极浓厚的流民性质。灵帝时司徒杨赐对他的掾属刘陶 说:“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 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 其渠帅,可不劳而定。”(《后汉书·杨震列传附杨赐传》)流民归本,就可 以孤弱其势,可见张角的徒众多是流民。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