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学经典丛书/博物文库
作者简介
沃尔特·菲奇,(W.H.Fitch,1817一1892),19世纪最多产的植物科学画家,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专职画师、平版印刷师,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绘画40多年。在技法上尤其重视描线和准确,明暗细腻,色彩绚丽,使画面同时展现了艺术美感与科学精确性。 约瑟夫·胡克,(J.D.Hooke,1817一1911),19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之一,曾任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园长,与达尔文是挚友。代表作品有《喜马拉雅植物》《喜马拉雅杜鹃花》《喜马拉雅旅行记》《南极植物》等。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内容简介
油渣果是自然家族中最奇妙的一种植物,我和汤 姆森(Thomson)先生都同意用霍奇森(B.HI Hodgson)绅士的名字为其命名,作为喜马拉雅地区为 科学鞠躬尽瘁的学者,他在尼泊尔和锡金的研究影响 很大,而我在当地考察油渣果期间便是住在他在那里 的居所。 油渣果是孟加拉东部一种常见植物,但在英国还 没有人培育。在加尔各答植物园里,它们一度生长茂 盛,不过目前早已失去踪影。由于分布广泛,从北纬 6度到27度的不同海拔地区都有见到,甚至是5000英 尺④的高原,也能在幽深的山谷中发现。很可能在爪 哇也有这种植物,据布鲁姆(B1ume)博士介绍那里适 宜葫芦科植物生长。它们的茎是长长的藤蔓,缠绕攀 爬在树木上,单叶互生,叶子掩映形成绿油油的屏障 。五月花朵最盛,之后衰败,雄花完全凋零,雌花子 房以上枯萎。这些花朵飘落在森林四处,如落雨纷纷 。漫步林间,树荫如华盖,油渣果隐于其中,不易发 现。果实在秋冬成熟,其肉质粗糙、僵硬、呈绿色, 内含大量黏液,清香可食用。胚芽白色,几乎无味。 从植物学角度看来,它们极其有趣。其花朵很像 栝楼,但子房与果实又完全不同,更像是非洲南瓜。 每个边缘胎座上两个旁系胚珠共同形成一颗双胚种子 ,其中一个经常发育不全。在伦敦林奈学会会议记录 中将有进一步的相关说明。 洛克斯巴罗(Roxburgh)博士对其不甚了解,认为 油渣果就是栝楼,不过我们采纳了他的命名主要是缘 于二者的果实很像。 引入英国后,这种植物需要在夏天湿热环境生长 ,冬季则尽量保持凉爽湿润。 图版1是油渣果雄株,2为雌株,3为其果实。 眼前这棵滇藏木兰大树,卓尔不群,在大吉岭的 植被风景中十分惹眼。我与汤姆森博士为纪念坎贝尔 博士的重要贡献特此以其姓氏命名了它。坎贝尔先生 促进了疗养院的兴起,并且在地理学、博物学、艺术 、工业以及尼泊尔和锡金的人种现象等各领域成就广 泛。 滇藏木兰是格里菲斯(Griffith)博士在不丹发现 的,这是一种大型森林树木,在锡金边境很多,生长 在海拔8000到10000英尺的地方,中部地区则不多见 。它们的树干笔直,80英尺高,周长12到20英尺,树 皮为黑色。木质柔软不可用。四月为花期,长在所有 树枝末端,无叶。花的颜色多样,有白色、深红色或 者玫瑰色,大小6到10英寸不等,气味很淡。五月整 棵树枝叶丰满,十月结果实。凯斯卡特先生收藏的花 枝要比图中大一倍,幼树叶片光洁,老树叶片背面略 微粗糙。 印度还有两种同属植物,一是毛叶玉兰,生长在 锡金内陆的山谷中,海拔9000到10000英尺。这种树 不高大,每年落叶,开白色花朵,小拳头大小。六月 树叶长全,有甜蜜的芳香。它们是日本玉兰的近亲。 二是印度的亚种,是吉大岛和尼泊尔土生土长的植物 ,分布在亚热带山谷。滇藏木兰和日本玉兰在英国能 够抗寒,但是印度亚种则更适于热带环境。 P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