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方向(1新时代如何续写中国奇迹)(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报告系列
作者简介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作有《城乡中国》《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货币的教训》、《中国做对了什么》、《病有所医当问谁》、《世事胜棋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挑灯看剑》、《产权与制度变迁》等。
内容简介
很多人也强调分级诊疗,主张大家生病别都到大 医院去,先到小医院治疗,这个提法很好。问题是很 多房子刷白了,未必是医院,未必有合格的医生,大 家信不过。中国台湾市场化了,也还是这样。中国台 湾提倡就近就医,结果当地记者很厉害,他悄悄蹲在 领导人门口看,看领导人夫人去哪里就医,发现她们 直接去大医院,没有人就近就医。人们的从医习惯有 很大的韧性,我们在改革当中对这些规律的尊重是不 够的。 中国的国家收入增长得那么快,城市化速度那么 快,老龄化那么快,再不动员人们好好学医,好好行 医,供需就平衡不了。钟南山讲医改的中心是医生的 第一性、护士的第一性,我还要加一句话:潜在医生 的第一性、潜在护士的第一性。现在很多院长的孩子 都不学医了,觉得医护人员社会声誉低,工作强度大 。怎么动员年轻人去学医?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的 坎儿就过不去。 再看看我们的城市。中国城市化推进非常快,可 是相应的体制进步非常慢。我们传统的城市概念就是 行政管理,而且是从农业文明时代沿袭下来的行政管 理理念,一块地方,一片疆土,中心地区设一个管制 ,够级别盖一个城墙,就成了城市。经济在发展,城 市也在发展,但行政往往没有跟上。景德镇发展了 1000年还叫镇,其实早就是大城市了。但政府不管这 个,不升级,景德镇就还是镇。中国香港、上海发展 起来了,虽然夹杂着租界带来的屈辱,但也在一定程 度上冲破了原来农业文明时期行政设市的“外套”。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开始流动,往哪走?当然是 城市。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城市他能赚到钱,人就 都聚到了城市,但现在整个城市框架已经远远适应不 了人口的重新聚集。很多地方的人口已经3万人、5万 人,到50万人,却还叫镇。日本是够5万人就可以叫 市。 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背后涉及国家对城市的 设立体制。哪些地方叫城市,凭什么可以叫城市?20 世纪80年代,温州最早发展起来的龙岗镇,由农民自 发聚起来,当时超过3万人,农民聚在一起能不能形 成一个城市?最后不了了之。我们的行政框架非常硬 ,对这些变化反应非常慢。中国现在的经济是以城市 为中心的经济,可是配套的依然是行政体制,省会城 市叫作副省级城市,很多城市经济容量很大,甚至远 远超过省会城市,但很多事情还要到省里去批。唯一 冲破体制的是直辖市。很多城市的行政外套已经和该 城市真实的体量不适应,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很大 障碍。上海市2005年报国务院批准的计划是2020年规 划人口1600万,现在已经近2400万,相关配套跟不上 。 P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