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说
作者简介
呼延苏,出版人、媒体人,天涯社区第一代BBS玩主。曾为《年轻人》《生活经典》等刊物撰写专栏。近年来致力于以多元文化视角解读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狐说》此其一也。
内容简介
尾巴的烦恼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是现在还使用的歇后语。因为狐尾粗长蓬松,不好藏匿,容易暴露身份。 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过一起砍尾事件。事件的主角——年过半百的老男人吴清是个狐狸精,他迷惑良家妇女李氏,一胎生下四子,皆聪明伶俐,下地即能行走,老吴经常带着他们郊游。但与众不同的是,四个孩子都长着尾巴。一天,老吴忽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李氏:“缘分尽矣!因我玩弄妇女太多,触犯天条,被泰山娘娘罚去砌修进香御道,永世不得出境。这四个孩子都长着尾巴,如果不砍掉,就终不能修成人身。咱家就你一个是人,请为他们去尾。”言罢,递过一把小斧。李氏依言砍掉了儿子们的尾巴。这是《子不语》中《斧断狐尾》的故事。 人怕变兽,得砍掉尾巴;妖欲成人,也要砍掉尾巴。尾巴在人、兽、妖转换中的意义非同小可。但尾巴这个劳什子,又是妖变人时最难处理的问题。 狐狸尾巴修长过体,粗圆蓬松,一些地方曾把它作为贡品。古人认为,狐狸对于自己的尾巴甚为珍惜,《风俗通义》就有“狐欲渡河,无奈尾何”的俚语,意思是说狐狸涉水也会小心翼翼护好尾巴,不让沾湿。但在狐狸成精变人的过程中,粗大的尾巴却是一个麻烦,变形时偶尔暴露,一场精心设计的诱局就会穿帮。 荒野日暮,农夫驾车夜归,一位衣袂飘飘的陌生女子立于路旁,轻声细语地说:“妾今日从都城过来,实在走不动了,能不能搭搭你的便车?”农夫不能拒绝这温柔的请求,让女子上车。车子摇摇晃晃行了三五里,忽然瞥见车辕下吊着一条狐尾,农夫一刀砍去,将狐尾斩断。美女化为无尾白狐鸣嗥而去。以此情节为主体的故事,在唐宋时代曾多次演绎,而且越来越生动。 《夷坚志?双港富民子》讲述的故事发生于鄱阳近郊的多陂湖畔:冬日向暮,冻雨潇潇,富家子独自守舍,拥火而坐。一个服饰华丽、遍体沾湿的狐狸精来了,楚楚可怜地要求借宿。富家子胆小人正经,说地儿窄不便留人,而且孤男寡女相处,爹娘定会责怪。女子软磨许久未能得逞,只好说道:“既然不让我留宿,我在这里烘烘衣服总可以吧?”富家子让了步,挪出地方让她坐下。狐狸精于是“半卸红裙,露其腕,白如酥”。可能是天气太冷,影响了临场发挥,她挽起身后罗裙时,露出了一截尾巴。富家子从一开始就不太相信这天上掉下的艳福,保持着高度警惕,见状抽出擀面杖猛击,女子顿时化狐而逃。华美的衣服脱落于地,还原成了枯枝败叶。 尾巴的问题,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出现。 一部雅俗共赏的中国狐文化通史。从兽到妖,从妖到仙,“狐狸精”是怎样炼成的?一本书读透“狐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