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类(共3册)/中国文库

哲学社会科学类(共3册)/中国文库
作者: 李泽厚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60.33
折扣购买: 哲学社会科学类(共3册)/中国文库
ISBN: 97871080328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孔子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意见分歧也许更大。分歧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时社会变革不很清楚,从而对孔子思想的 性质和意义也就众说纷纭。本文无法涉及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 而只想就孔子思想本身作些分析,认为其中包含多元因素的多层 次交错依存,终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 化一心理结构。如何准确地把握和描述这一现象,可能是解释 孔子的一条途径。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是保存着氏族社会传统的早 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认为孔子思想是这一空前 时代变革中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但由孔子创始的这个 文化一心理结构,因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 展下来。 一“礼”的特征 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否认孔子竭力维护、保卫“周礼” 这一事实。《论语》讲“礼”甚多,鲜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 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那么,“周礼”是什么? 一般公认,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 仪节。本文认为,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 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作为早期宗法制的殷周体 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它的上层建筑和意识 形态直接从原始文化延续而来。“周礼”就具有这种特征。一方 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 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方面,由于经济基 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 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就在流传到汉代、被 称为“礼经”、作为三礼之首的《仪礼》中,也还可以看到这一 特征的某些遗迹。例如《仪礼》首篇的《士冠礼》,实际是原始 氏族都有的“成丁礼”、“入社礼”的延续和变形。例如《乡饮酒 礼》中对长者的格外敬重,如《礼记》所阐释“六十者坐,五十 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 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 乃能人孝弟”①。可见,孝弟以尊长为前提,而这种尊长礼仪, 我同意杨宽《古史新探》中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酒会中敬 老者的仪式,而且具有元老会议的性质,这在我国古代政权机构 中有一定地位”(星)。中外许多原始氏族都有这种会议,如鄂温克 人“在六十多年前,凡属公社内部的一些重要事情都要由‘乌力 楞’会议来商讨和决定。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