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精)/汤因比著作集
作者简介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智者”。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一生游历甚广,曾两度访华,非常推崇中国文化。著述颇丰,代表作为《历史研究》(12卷,1934—1961),其历史理论和全景式的文明史叙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路有言 在慕尼黑,从伦敦前往君士坦丁堡的汽车旅行者,会 估算说自己或许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一的旅程。不过他不应 当过分吹嘘,因为这无疑是一段沉闷乏味的三分之一旅程 ——当他的车轮滚过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的三分之一艰辛路 途之时,这第一段的三分之一不久即会被遗忘,或有如“ 黄梁一梦”般的片刻记忆。尽管如此,虽说第一段旅程平 淡而乏味,还是可以给今后的回忆留下些鲜明印记;唯有 笔墨纸砚将其速速记下,方可确保不被日后诸多精彩抹灭 ,即到达维也纳与布达佩斯甚至更往东的未知地域之时, 将不至于忘却。 定下了全部行程,做好了所有的问题预案与心理准备 ,我们便开始翻阅世界上各个国家每辆车的车载人数—— 或人均汽车保有量——的数据统计,以寻求心安。比如在 加利福尼亚,那里有很多汽车,足以人均一车,可惜并无 足够道路空间任所有车辆同时在路上一齐行驶。不过还好 ,加州并不是我们要前往的地方;即便欧洲并不能吹嘘自 己拥有这么多实实在在的道路,但至少(自我安慰一下) 我们应该可以在所谓的“路”上自在地行驶;越往东,就 应当会出现更多这样令人随心所欲的道路。在这一点上, 言之有据:法兰西是欧陆中唯一可与英格兰相提并论的国 家,余者皆不足为论。而一旦跨过莱茵河,我们便可以在 车辙和路坑之间随便开,不必再担心超不超车的问题了。 就这样,我们得意洋洋地颠簸在佛兰德斯(Flanders )地区的法式石砖路上,穿行于熙熙攘攘的脚踏车之间, 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平交道口;而当我们抵达圣康T (St.Quentin)并将这个国度抛之脑后时,感觉真是不可 思议。从圣康丁到兰斯(Rheims),经兰斯到梅茨(Metz ),再从梅茨到孚日山脉(Vosges),沿途可以说都是宽 阔的路面;目力所及,长而笔直的大道绵延于山岭之间; 而目光所及之处,则无一车问津。我们持续超速前进,最 终三个轮胎统统爆裂——这才让我们明白了一路无阻而油 门到底是多么不明智的举动。 法兰西的道路体现着古罗马的精神,无论它们是否仍 对古罗马工程师最初的设计亦步亦趋。这些道路让人感觉 到一种弯横的拿破仑精神,即通过其“权力至上”的愿景 在这个国度打下烙印。这便是帝国建筑师在规划“新国家 ”之道路时所为,无从质疑;而事实上这些法式道路也仿 佛在等待新生代的降临,等着有朝一日由他们驾驶车辆驰 骋于自己身上。然而奇妙的是,道路两旁所经之地都是过 去的写照。日薄西山,驾车穿过阿拉斯(删,巴洛克教堂 中殿的科林斯式石柱引人注目,犹如在教堂围墙中间的空 隙长出的腓骨。白兰斯以东,天低云暗,远望这片狂风骤 雨下的平原,似大战正酣,1918年11月11日恍如昨日。凡 尔登犹如久经沙场之猛士,荣耀而归,笔直挺立,却伤痕 累累。仿佛这座城市的存在便是为了遭受攻击与为此反抗 ,而周边丘陵亦仿佛从未见证过除了战争以外的任何人类 活动。接踵而至的是梅茨,犹如胜利的战利品一般;而所 有的道路都和某次围困或者某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如同残 破的军旗,挂在通往教堂正殿的通道上:瓦尔密(Val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