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精)/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精)/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
作者: 陈鼓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90
折扣购买: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精)/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
ISBN: 9787100115544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 《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 《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内容简介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绝”,断绝,指断绝了的世祀。“属”,接续,恢复。“绝而复属”,相当于下文的“衰者复昌”。“亡”,指国家灭亡。“存”,指国家重建。《毂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礼记·中庸》:“继绝世,举废国”。《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淮南子·人间》:“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称经》:“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   “死”,即“死国”,衰落的国家。“生”,即“生国”,兴盛的国家。《经法·论》:“逆之所在,谓之死国……顺之所在,谓之生国”。   “极”,限度,究竟。   按:这一段议论,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段言语,明显带有春秋末、战国初的味道,时代的烙印极为显明。   其二,属绝、存亡、生死、福祸等是《黄帝四经》提到的一系列范畴,每对范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三,每对范畴都与“道”相联系,它们的转化是由“道”来决定的。《经法·论》:“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经法·论约》:“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又,《经法·论》说:“极而反者,天之性也”。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其文句和对立转化的观点显然对《四经》是有影响的。但是,“其无正”(没有一定之规)却现出了相对主义的端倪。而《四经》的转化说却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衰者复昌”,衰变为昌,要在对手“不尽天极”的条件下完成转化的。倘不具备转化条件,那么“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这种对立转化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那就是要求之于道、参之于天地之恒道、把握逆顺、平衡等因素。   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祸福、死生、存亡、属绝等等产生和转化的原因。   “索”,求。“无刑(形)”,指道,已见前注。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应付事物变化的具体方法,就只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   “反索之无形”,是说“应化”的总原则;“平衡而止”,是说“应化”的具体方法。   “平衡”,是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处理事物,要把握适度,不走极端。因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极而反”,因此“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平衡”,与上文“参以天当”的“当”意思相近,所以《管子·宙合》便说:“应变不失之谓当”。   轻重不称:“称”,相当,相等。   《苟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用深入浅出的注释和译文解读先哲思想,适合不同层次的人阅读。 陈鼓应教授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2015年时逢陈教授八十寿诞,商务印书馆特推出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珍藏版)”以为贺。 全套丛书共五种(六册),布面精装。

陈鼓应教授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2015年时逢陈教授八十寿诞,商务印书馆特推出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珍藏版)”以为贺。 全套丛书共五种(六册),布面精装。

书籍目录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篇 《经法》
<道法>
<国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论>第六
<亡论>第七
<论约>第八
<名理>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立命>
<观>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乱>第五
<姓争>第六
<雌雄节>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顺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试读内容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绝”,断绝,指断绝了的世祀。“属”,接续,恢复。“绝而复属”,相当于下文的“衰者复昌”。“亡”,指国家灭亡。“存”,指国家重建。《毂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礼记·中庸》:“继绝世,举废国”。《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淮南子·人间》:“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称经》:“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
  “死”,即“死国”,衰落的国家。“生”,即“生国”,兴盛的国家。《经法·论》:“逆之所在,谓之死国……顺之所在,谓之生国”。
  “极”,限度,究竟。
  按:这一段议论,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段言语,明显带有春秋末、战国初的味道,时代的烙印极为显明。
  其二,属绝、存亡、生死、福祸等是《黄帝四经》提到的一系列范畴,每对范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三,每对范畴都与“道”相联系,它们的转化是由“道”来决定的。《经法·论》:“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经法·论约》:“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又,《经法·论》说:“极而反者,天之性也”。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其文句和对立转化的观点显然对《四经》是有影响的。但是,“其无正”(没有一定之规)却现出了相对主义的端倪。而《四经》的转化说却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衰者复昌”,衰变为昌,要在对手“不尽天极”的条件下完成转化的。倘不具备转化条件,那么“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这种对立转化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那就是要求之于道、参之于天地之恒道、把握逆顺、平衡等因素。
  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祸福、死生、存亡、属绝等等产生和转化的原因。
  “索”,求。“无刑(形)”,指道,已见前注。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应付事物变化的具体方法,就只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
  “反索之无形”,是说“应化”的总原则;“平衡而止”,是说“应化”的具体方法。
  “平衡”,是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处理事物,要把握适度,不走。因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极而反”,因此“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平衡”,与上文“参以天当”的“当”意思相近,所以《管子·宙合》便说:“应变不失之谓当”。
  轻重不称:“称”,相当,相等。
  《苟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