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0.40
折扣购买: 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
ISBN: 9787108058256
张悦悦,社会学系副教授,专栏作家,业余摄影师,经历过两次留**的八〇后。20世纪90年代初随父母赴美,是改革开放后**批“小留学生”。回国后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获得临*医学学士。大学期间游历了26个**,举办了3次摄影个展。2005年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社会学博士。2012年在英国肯特大学获终身教职,从事世界主义(Co**opolitani**)社会学的实证研究。2011年*邀在《人民*报》(海外版)开设从海外学人角度看世界的专栏。目前著有中文自传体小说《12岁我到美国读中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英文学术专著《世界化科技》及《中国的绿色政治》
我对于“**大搬家”的记忆自然始于小时候看 着长辈们打点行装去留学或给国外的亲戚带东西。有 两点记忆深刻。一个是箱子里很多牙膏肥皂这些*常 用品,据说它们要比国外便宜很多,因此每一只箱子 都装得**满,全家只有爸爸能关上这些远赴重洋的 超大型箱子;另一个是箱子里要想办法装上干酱等作 料。没错,那会儿海外的中国北方人还不够多,“中 国城”远没有现在的货品全,要想吃炸酱面,只能托 人带啦! 而我对于小学毕业那会儿自己**次“**大搬 家”的箱子也记忆犹新。那会儿箱子里塞满了我挑选 的穿的、玩的,唯独没有带书包。这件事让妈妈哭笑 不得,因为那时候虽然同内经济快速增长,但大部分 留学生仍然是从**带*用品以争取在国外少花钱。 没辙,妈妈只好带我去商店买了当时加州*普通的 Jansport帆布软皮底书包。没想到这个书包竟成了我 小留学生生涯*好的一个纪念,因为这个款式后来停 产了,成了经典。若干年后,当我在英国偶尔背出来 时,还会引来同事的艳羡。 而“千禧年”之后,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深 造,“**大搬家”的箱子内容又有了变化。在我准 备去英国的行囊的时候,装箱子的思路已经由“使国 外生活*便宜”转变为“使国外生活*舒服”。我不 知不觉地装了四个大箱子!临去机场前,我又把当时 在听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塞进了腰包。四张光盘卡 在腰间,这一路坐着可不舒服,不过踏出国门后,身 边堆满熟悉的物品才踏实。我身边也有极简主义的代 表,比如一位朋友去加拿大学习,就卖掉了在北京几 乎所有的东西,只带着一张银行卡和一只小小的旅行 箱上了飞机,她的理论是:留学就是要感*另一种生 活,*好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按当地的习惯生活。, 我有时候会好奇,如果一个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 坐在首都机场安检机器后看着一个个行李箱通过,他 会不会通过x光机的投影察觉m不同时期箱子里内容的 变化?每天通过机场安检机的,是一只只行李箱,也是 一个个留学故事。 说了这么多,并非仅仅想说我是个“**留学生 ”,我想说的是:其实“留学”这件事在过去30多年 ,不论是隐是显,都折射了中国几代人对世界、对未 来和对自己的想象。虽然“出去看看”的信念没有变 ,但留学的形式、目的和经历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去英国的留学旅程就是从四个箱子开始的。但 即使出行准备得再充分,到了异地,**个本能的反 应依然是:东西没带够!比如,虽然我比很多人幸运 ,到英国读书时有多年的闺蜜老陈在伦敦接应,她在 我抵达之前已帮我租好了舒适的公寓,里面已配备好 一张*、一个衣柜和一副桌椅,但我在飞了10多个小 时.终于踉跄地来到这个伦敦的新家的时候,丝毫没 有从父母监管下胜利大逃亡的庆幸。那和闺蜜说好的 通宵畅饮与八卦大会早没了踪影,倒是有一种一脚踩 空的惶惑与无名恼怒——这个远不能称为“家”的新 窝哪里都觉得别扭,即便推进来四个箱子,整个屋子 仍然空荡荡的,居然还有那么多陌生的空隙需要自己 去填充。 所以,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的英伦之旅的开始 远没有“走。我们去看世界!”那样的诗意与洒脱, 而是倒着时差踉跄地撞进另一个现实:睡醒一觉后的 头等大事不是去看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教堂,而是先 查查*近的仓储店阿戈斯和宜家连锁店在哪儿,然后 去买了各种轻便的家具:台灯、书架、折叠衣橱、既 可以当椅子又可当*头柜的小桌子,等等。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