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康德/牛津通识读本
ISBN: 9787544729703
罗杰·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英国哲学家,生于1944年,以美学领域研究见长,出版专著三十余本。代表作品有《艺术与想象》《现代哲学简史》《性欲:哲学研究》等。
第三章 先验演绎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综合的先天知识如何可能?”作出的回答包括两个部分。依照康德自己的术语(《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 xvi),我把它们叫做“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康德使用的是“演绎”这个术语的法律内涵,就如在对土地所有权的演绎中的内涵一样,指我们对某物拥有权利的一种证明;康德在此指有使用某些概念或“范畴”的权利。)康德在1770年的就职论文中对主观演绎进行了部分地勾勒(“就职论文”, 54页及其后),主观演绎主要是一种认识论。它试图说明作判断时会涉及什么:判断某物为真还是为假。主观演绎集中论述思维的本质,尤其是信仰、感知和经验的本质。它的结论作为一般性的“知性”(判断能力)理论的一部分呈现出来。康德反复强调,该理论不能被解释为经验心理学。它也不是,也没有声称是,关于人的而非其他物种的心智活动的理论。它是关于知性本身的理论,告诉我们知性是什么,如果作判断,知性又必须如何起作用。在所有关于这些问题的哲学讨论中,康德认为我们谈论的“不是经验的起源,而是经验里面包含着什么”(《未来形而上学引论》,63)。他还把这种纯粹的哲学问题比做自那时起逐渐流行起来的“对概念的分析”。康德希望划定知性的界限。如果存在着知性不能把握的事物,那么关于它们的所有断言都是没有意义的。 客观演绎企图肯定地确立先天知识的内容。这里的论证并不是通过对认识能力的分析进行的,而是从对认识之基础的探究进行的。经验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要获得怀疑论者所归于我们的那种原原本本的观点,那什么又必须为真呢?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出这些前提假设,它们就会被确立为先天为真。因为它们的真理性不是来自于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经验,而是来自于我们确实有经验。所以它们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经验来获得证实,仅仅通过推理就能够成立。在每个怀疑论问题可以被提出的领域(在每个可理解的领域),它们都将为真。这就等于说它们具有必然性。我不能设想它们为假,因为我不能设想自己是一个反驳它们的世界的一部分。 康德把这一论证称做“先验演绎”,称由此产生的理论为“先验唯心论”。“先验的”这个词需要一些解释。如果一种论证为了建立经验的先天条件而“超越”了经验探究的“限度”,那么它就是先验的。我们必须把先验论证和经验论证区分开来(《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81);不同于后者,前者引向“一种更关注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模式而不是客体本身的知识,只要这种认识模式是先天可能的”(《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25)。“先验的”这个词也被康德用做他意,来指代“先验客体”。这是一些超越经验的客体,即无法由经验研究揭示的客体,它们自身既无法观察也不与可观察的东西有因果关联。这些“先验客体”提出了一个阐释问题,我在第四章会回来谈论这个问题。 现在我要转回对“先验唯心论”的阐释上来。简而言之,这个理论暗示着,建立在主观演绎基础上的知性法则和建立在客观演绎基础上的先天真理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它意味着认识者的能力与被认识对象的本质之间有某种极其特殊的和谐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和谐,先天知识才是可能的。 根据这一理论,主导着知性的“思想形式”与实在的先天本质是完全一致的。世界如我们所认识的那样,我们也如其所是地那样认识它。阐释康德思想的所有主要困难,几乎都取决于那两个命题中哪一个被强调。是我们的思想决定世界的先天本质,还是世界决定了我们必须怎样去思考它?我认为答案为“都不是和都是”。但只有到本书的末尾答案才会明了。 自我意识 我已经采纳康德的用法,谈到了“我们的”知性和经验。“我们”是谁?康德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这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的用法。正如我说过的那样,他不是在对“像我们这样的动物”进行心理学研究。他也不是在用无法找到真正主体的抽象作者的声音讲话。他无差别地用术语“我们”来表示任何能使用“我”这个词来指代的存在物:任何一个可以把自己识别为经验主体的人。整个康德哲学的出发点都是自我意识这个单一的前提,他的三部《批判》的前两部分别与下列问题相关:“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必须思考什么?”“他必须做什么?”自我意识是一个深层现象,包括很多层次和方面。并不是每个存在者都能够认识他自己的经验[对他来说,“我思”能够伴随他的所有感知,正如康德表述自己对笛卡尔的关键修正(《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131—132)]。但是,正是这样的存在者才能提出怀疑论问题:“事物真像它们对我呈现的那样(就像我的经验表征它们那样)吗?”因此,该论证所探究的是这一自我意识的假定前提。康德的结论可以总结如下:使怀疑论成为可能的条件也表明怀疑论是虚假的。 先验综合 我将首先讨论主观演绎——关于判断的“主观条件”的理论。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与知性。感性是直觉的能力:它包括被经验论者视为知识之唯一基础的所有感觉状态和限定。知性是概念的能力。概念不得不被应用在判断中,因而这种能力不同于感性,它是能动的。康德认为,不理解这一关键点而按照感觉的模式来解释知性的所有概念,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错误。(这样,对休谟而言,概念就仅仅是它所源自于的“印象”的褪色印记。)唯理论也有相应的错误,即把感知视为一种对概念思维的混乱追求。所以,康德把莱布尼茨和洛克之间著名的争论总结为:“莱布尼茨将现象理智化,正如洛克……把知性的概念感性化一样。”然而实际上,这里有两种能力,二者不可相互归结;它们“只有和另一个联合起来才能客观有效地对事物作出判断”(《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71;第2版,327)。 判断由此要求将感性和知性结合起来。没有概念的大脑就没有能力去思考;同样,有概念武装的大脑若没有可供应用的感觉数据,就没有思考的内容。“没有感知,就没有客体提供给我们;没有知性,就没有对象可供思考。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51;第2版,75)作出判断就要求康德所谓的概念和直觉的“综合”,只有综合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经验(和单纯的“直觉”相对)。康德对这一综合的描述让人有些迷惑:有时候,它似乎是经验得以产生的“过程”;又有些时候,它似乎是经验所包含的“结构”。 无论在什么情形中,它似乎有两个阶段:“纯粹”综合,在这里直觉组合成一个整体;然后是判断行为,在这里整体通过概念被赋予了形式(《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79;第2版,104)。这种综合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心理事实,它是与“经验”综合相对的“先验”综合。换句话说,它是在(自我意识的)经验中被假定的,不是从中派生的。我并未控制自己的经验,然后让它隶属于综合。因为,“控制”这个行为假定了综合已经发生。设想一下,我试图描述当我坐在桌旁写字的时候事物如何向我显现。我即刻就开始了把感觉意识归入概念(比如那些桌子和写字的概念)的活动。我只能通过描述“事物如何显现”来将我的经验呈现给自己:这就要用到知性的概念。相反,如果没有展示这些概念之应用的经验,我的所有概念都将是不可理解的。 先天概念 经验论假定,全部的概念派生于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保证其应用的感性直觉。没有相对应的感性刺激就不会有概念,也正是根据这样的刺激,概念必须获得意义。康德认为,这种假设是荒谬的。经验论者混淆了经验和感觉。经验能为概念的应用提供根据,因为它已经包含一个概念,与刚才描述的“综合”一致。感觉或者直觉则不包括概念,也不为判断提供根据。在未经心理活动改造之前,所有感觉都没有心智结构,因此也不能为信仰提供理由。如果我们理解经验,那是因为它们自身已经包括了我们假定从它们之中得出的概念。这些概念从何处而来?不是从直觉而来。因此,知性本身必定含有概念的某种全部要素,来限定它的活动形态。 由此可知,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基本上是正确的。有些概念通过经验是无法给出的,因为它们是在经验中预设的。它们与对世界的每一次理解(这种理解能够呈现为我的)都相关;没有这些概念就没有经验,而仅仅有直觉,从直觉中没有知识可以派生出来。知性的这些“先天概念”规定了判断的基本“形式”。其他的概念可被看成是对它们的“限定”——也就是说,看成是多多少少掺杂着观察和试验因素的特定情形。 康德把这些基本的概念叫做“范畴”,借自亚里士多德曾经使用过(但没有系统使用)的一个类似术语。范畴是我们思维的形式。其中有一个概念是莱布尼茨体系的源头:实体范畴。实体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并且承载着依赖于它的特性。“椅子”这个概念是对一般实体概念的一个特别的、经验性的限定。它只能被已经掌握那个一般概念的人获得,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能够以一种必要的方式来阐释他的经验。另一个范畴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攻击,此即因果范畴。分析性论证大部分都涉及实体和因果性观念,因为康德希望我们理解这两个观念。这并不奇怪。然而,他总共给出了十二个范畴,并且很满意地发现它们和传统形而上学的所 《康德》用寥寥几万言将康德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表述出来,把康德哲学通俗化、浓缩化。无论对于初次涉猎康德哲学的新手,还是对于造诣颇深的康德专家,本书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