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与曾国藩的智慧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胡雪岩第一桩丝生意,最初的打算是销杭州,后听郁四说到销洋庄才可赚得更大,于是迅速改变主意,将丝销往上海洋庄。在筹划投资典当业、药店的同时,胡雪岩还想到另一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业:他准备借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有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卖粮食。 胡雪岩要为自己打开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投资大规模贩运粮食,本身也是一桩有大利可图的事业。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都与时局有关。其一,时下太平军沿长江一线大举进攻东南,战乱之中,大片田地撂荒,粮食出产极少,正是乱世米珠薪宣之时,贩运粮食必有利可图。其二,兵荒马乱,战争迫近,或稻熟无人收割,或收起来了又因交通不便无法运出来,白白糟蹋,而漕帮既有人手又有水路势力,此时组织起来贩运粮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弄好了就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门生意”。其三,官军与太平军必有一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交战双方都是大事。双方在同一块地面上拉锯,如果抢运粮食,不让太平军得到,进出之间关系极大。如果自己运到了一批粮食,官军定会购买,否则,被太平军购买以后不仅助长了太平军的威力,对自己这一方还是个损失。兵荒战乱年代谁能保证买粮有那么容易昵?这样,官军一定会支持粮食贩运的,有此支持,其生意不就可以顺得多吗? 有如此三个条件,这桩生意可不就是必然有利可图吗?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一般商人更多地想到的是后退和收缩,以求保全现有钱财,少惹祸端。而胡雪岩却始终想到的是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条的财路。凭着一双锐利精明的眼睛,不断为自己找到投资方向,并且具有敢花大本钱的气魄,的确让人钦佩。 胡雪岩曾经有过一段大气的宣示:“我有了钱,不是拿去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我有了钱要用出去。”生意人最应该考虑的就是怎么把钱用出去,这就需要眼光。其实,这种眼光就是投资的学问,如今,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专门研究投资方向的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公司或其他责任机构。这种用钱生钱的学问发展到今天,靠的无非是速度和其他各种辅助设备使之变得更加完善而已。无论怎么发展,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靠人的脑袋,人的眼光来成事。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