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
作者: 责编:刘胜利|校注:陆永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4.48
折扣购买: 传习录
ISBN: 9787101154320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期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今浙江绍兴),曾筑室于越城外之会稽山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一生跌宕起伏,龙场悟道之后,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心学思想体系。 【译注者介绍】陆永胜(1978-),哲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紫金文化社科英才,中国实学研究会、朱子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韩国《儒学研究》《阳明学》国际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哲学(阳明学)、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等,主编《王阳明珍本文献丛刊》(全十五册)《王学研究》《阳明学·鱼梁讲会》等10余部,在国(境)内外各学术期刊集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成果获省部级哲社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以及“西部儒学贡献奖”等5项,获省市级荣誉称号近10项。

内容简介

【题解】 本条以“南镇看花”的例子论述“心外无物”。理解本条可把握两个关键词,首先是“寂”,其指向“花的存在”。“花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的自在存在物,属于本然世界。它可以离开人的意识 “自开自落”,不会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生灭,它是心外之物,与主体“同归于寂”,这里的“寂”指“寂静”,即人与花各自独立,没有沟通,而不是佛教中的“寂灭”的“无”。其次是“明白”,其指向“花存在的意义”。“花存在的意义”是主体的意向性指向的结果,它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不在你的心外”,而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与主体一样有了情感生命。只有当作为意义存在的花进入主体,其存在的意义被激活而显现时,花的“颜色”才“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明白”指花的颜色相对于主体的意识而“明白”,即花树在“心”的观照中显现了它的意味,由纯粹的本然世界(寂)进入了意义世界(明白)。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看花”的“看”不是纯客观的看,而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式的看,它是一种最直接、最亲密的功夫,也是一种唤醒,一种感召,或一种自我验证。所以“明白”二字是以主体的意向性的指向功能为前提的,它暗示了主体和意义客体的同时到场。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没有进 入意义世界的东西的存在与否是无意义的,可有可无的,虽然他不否定“心”“物”相感之前“物”的客观存在。但物一旦进入了意义世界,其作为意义客体便与“心”的觉悟有关。“心”与“物”的关系便是其所存在于其中的意义世界存在的根据。 先生游南镇①。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注释】 ①南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镇为古代四镇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指可为一方之镇的主山。郑玄注南镇即为会稽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译文】 先生游览南镇。 一位朋友指着岩石中的花树问道:“天下没有心外的事物,像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生说:“你没看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你来到这里看见这花时,那么这花的颜色一下就显现清楚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