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再续大明二百年:于谦
ISBN: 9787568097260
从事党史、军史、政治理论教学研究,获火箭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一等奖、火箭军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三等奖。参与、主持各类课题13项。其中,参与国家级清史编纂课题《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主持《火箭军旅团部队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出版《将帅修养八论》等专著4部。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天皇战争责任问题研究》等9篇。
"八岁的于谦已经把“四书”读完,可以和老师就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钱塘乡里的所有老师都把他当成“神童”[《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十岁,于谦开始在对联的基础上学习诗词和古文写作,这是科举考试必备的技能。当时可以教授此技能的人不多,但于家世代官宦,对此等学问不曾荒废,而且人脉深广,在祖父、父亲和他们的亲朋故旧帮助下,本就聪颖的于谦学问长进颇快。 十二岁,于谦就开始积极准备科举考试。他喜欢在僻静的地方学习,于是家里人就把他安排到慧安寺里静心攻读备考。慧安寺也叫惠安寺,在今天浙江绍兴。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宋元之后一直是江南佛教重地。明代读书人继承了宋代文人“茶禅一味”的喜好,也喜欢栖身于名山古刹间,读书修身。 于谦这趟读书修行的旅途,留下了一段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他还没来,慧安寺的住持就在梦中接到佛门伽蓝(护院法神)的告知:“明日有丞相至,当起迎之。”[《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第二天,平日来客不断的慧安寺只有年纪轻轻的于谦进寺学习修行。晚上,住持将自己的梦告诉庙里的其他僧人,并嘱咐他们小心伺候:“此公异日大贵之兆。”[《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 之后三年,于谦专心研习科举八股文。由于记忆力惊人,他对于当时备受推崇的名士解缙等人所撰的八股范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他对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十分推崇喜爱。十五岁那年,于谦顺利通过考试,正式成为钱塘县的一名生员,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只是他的科举之路并未一直顺风顺水下去。两年后,十七岁的于谦第一次参加乡试并未中第。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于谦谢绝一切迎来送往,专心读书,再次备考。二十岁时,于谦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于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学廪生。廪生即廪膳生员,由国家提供学生的生活费,按照洪武初年的规定,“令师生廪食月米六斗。后复令日米一升,鱼肉盐醯之类皆官给之。十五年,令廪馔月米一石。”各级学府都有名额限制,明朝规定:“在京府学生员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洪武以后,各地学校生员的廪膳数目不尽相同,如正统时,四川的生员月支米一石,而云南的生员月仅有米三斗,后增为六斗。[《明英宗实录》卷27正统二年二月丙戌、卷28正统二年三月癸卯。 ] 明代的廪膳生员如果多次参加乡试不中,可以根据食廪的年头依次贡入太学,以后他们既可以继续参加顺天、应天府乡试,走科举之路,也可以经过拔历,听选于吏部,最后谋得一官半职。 接着,于谦又迎来了另一桩喜事。他已经到了成家的岁数,于谦家人为他迎娶了翰林学士董镛之女为妻。史载这位董夫人“柔惠静嘉,孝友敦睦”[《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这年于谦二十一岁。 也就在这一年除夕,于谦根据熟知的《易经》给自己算了一卦,测出了自己未来“做尚书、做丞相、天杀之”的卜辞。也就是自己将来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会遭无妄之灾而死,于谦不以为意,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吾一腔热血,不知沥于何地?”既然一腔热血可以报效国家,死何足惜?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二十三岁的于谦再次参加乡试。这次考的重点是于谦在五经之中最熟悉的《易经》。结果于谦不负众望,考了南方九省第六名,成了一名举人。[《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 于谦中举之后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把自己关在家里,继续谢绝一切迎来送往,认认真真地备考。他怎么会仅仅满足于中一个举人呢?他瞄准的是明年的会试和殿试。" 1.于谦的历史形象不止于北京保卫战中的大智大勇,本书对于谦早期作为地方官,任劳任怨,造福百姓的经历也进行了描述。2.于谦的横空出世,挽救大明,并非偶然现象,他心怀天下,为官施政,爱民如子,时刻准备着为了苍生粉身碎骨,只是历史给了他以机遇,他则顺应潮流,完成了历史使命,他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发出了耀眼的光辉。3.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在详述人物生平的同时,探讨了历史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问题。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