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饮
作者简介
" 董全斌 陶瓷艺术家,现居景德镇。在北京从事了十多年的设计工作,2012年来到景德镇开始学习制作茶器至今,已推出的重要系列作品包括“九十九只杯”“从一片荷叶开始”“有风”“变化”“一人饮”“与接为构”等。 "
内容简介
\" 与接为构 对我来说,茶虽然可以用于解渴会友,但它区别于其他饮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饮茶是一个闲事。除了饮用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由茶找到一块安置精神的地方。这就是“与接为构”系列想去表达的意思:去找到“用”以外的诗意。 诗意好像是意境很高的东西,也是很多样的,什么都可以成为诗意。虽然如此,但是要到达那么一个地儿,真的不容易。比如当你带着一个目的去创作,奔着这个目的去追求一个“很高的品位”的时候,这个地儿你就到达不了。它就在无用那里,肯定不好看,但不会背离美。它是从原来有利的使用和美里面升华出来的一股力量,这个力量生长出一个感受器官,附着在五官上,被心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有独特的知觉力,可以接收到五色五音之外的频率。你只有超越那些功利性或者某种目的,用这个无形的器官去感受,才会发现另外一个层次的东西,发现这个叫“诗意”的地方。你抛弃了“利我”,才能到达。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此再借用老子的这句话,如果你带着单一的某种利的眼光和目的,你就看不到其他的有利的部分,这个是最重要的。 你所见到的这些东西,利益、功能、作用好比一个强光,照亮了你眼前的一个地方,强光之外的特别广大的范围都看不到了。“与接为构”,是把“利”这个强光关掉,哪怕亮度降低。你逍遥地去看,去感受,其他的部分就慢慢显露出来了。使用很重要,但生命不仅仅只是有利的使用。 把莲蓬、瓜子、方块、树枝做成茶席上的东西,并不是说这么做就高明了,仅仅是迈出了一步。瓜子是吃的,南瓜也是吃的,它们都是平常物,莲蓬在佛教里是吉祥的符号,我们把这些放下,看看它们还能干什么。从自然里借这些形态来喝茶,把它们放在桌子上,这就是壶承了,那就是盖置了。一个形态接触到另一种使用方式时,它的作用比较之前发生了转化。自身因接触到的事物而转变,这就是以接为构。此时这一物就变得不再是原有的自身了。我们不去固化这一发现,不以这一发现为某个标准,继续让它改变。 我做这些东西,做着做着,有时会发现“有了!”,你在茶席上摆弄这些东西,有时感觉一闪而来,“有了!”就是到达那么一个地方的感觉。这个感觉让你从“必须”里跳脱出来,原来“必须”之外还有更大的所在,从一个用跳到另一个用,从有用跳到无用,这就是“诗意”。 庄子讲的瓢的故事里说,一个人说手里的瓠太大了没用,水装多了太脆会断,切开舀水舀米又太大,也没有地方放,于是他陷入了“我必须要好好使用它”的苦恼。一个东西怎能无用?庄子说你这个瓠好啊,系在腰中,浮在江湖之上,多逍遥啊。 从我做东西的角度讲就是不要被某些片面限制,回归到人本来的天真,这个才是活力所在。这里不是抛弃使用,而是不被片面单一的某一点所固化。 \" \"◆在一杯一壶里,读懂美是什么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一条视频等媒体纷纷报道的当代知名陶艺家董全斌的造物美学随笔,关于美、器物、创作、风格、生活的深度思考,系列代表作品高清收入,李宗盛、杨葵作序推荐。 ◆一人饮,是独立的思考,更是大道至简的生活艺术 一人饮的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通过一个场景,营造出一个精神的容器,去除表面多余的器物,追问生活,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借陶艺家的视角,重新认识日用之器,发现寻常之美 “器物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思考,也是我的生活。” “美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深度;一件器物的成形,也一定是对美的理解的成形。” “凝视自然,想象力会扩大。我作品的一些表现,都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只是发现了这些美。” ◆器物从0到1的创作现场实录,陶艺家居于景德镇的日常真实写照:制作前的准备、如何择土、需要用到的工具、烧制作品的工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