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精)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精)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译者:李文华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精)
ISBN: 9787538743654

作者简介

[奥]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有安全感的世界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入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周向我们袭来, 我们对一切都感兴趣,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又被各种尘世的扰攘冲散。 ——歌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成长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有安 全感的黄金时代——这是一句极具概括性的话。我们 那个几乎已有一千年历史的奥地利君主国,让人感到 一切都会持续下去。对国家赋予自己公民的每一项权 利,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人民的议会都予以确认并用 文字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奥地利克朗是闪亮的硬金币 ,因而也就保证了货币的永久性。每个人都知道自己 有多少钱或他被赋予怎样的权利,什么能干或什么不 能干,一切都有规范、标准和分寸。拥有财产的人能 够确切地算出每年盈利多少。公职人员和军官确知哪 一年能晋级、哪一年可以退休。每户人家都有自己固 定的开支,知道一家人可花多少膳宿费,度假娱乐可 以支出多少;此外还必须仔细留出一小笔钱,以备生 病时支付医生的账单和用于意外的需求。有住房的人 都把一幢房子看作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安全的避难所 ,不动产和商铺都是世代相传的。当婴儿还在襁褓中 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在储蓄罐或储蓄所里为他存下第 一笔钱,这是他未来生活的“准备金”。在这个广袤 无垠的帝国里,一切都牢牢地掌控在年迈的皇帝之手 。谁都知道,一旦他去世,就会有另一位皇帝继位。 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不会改变。谁都不会想到会 有战争、革命或暴乱。在那样一个理性的时代,激进 的事情、暴力的事情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种安全感是千百万人朝思暮想的,是他们所共 同追求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有安全感的世界里,生活 才有意义,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期盼着共享 这种难得的安全感。最初只有那些富有的人为自己遇 上国泰民安的时代而庆幸,但是渐渐地广大民众也有 了同样的感觉。充满安全感的世纪造就了保险业的繁 荣兴旺。人们为房屋投了防火和防盗保险,为田产买 了防雹和防灾保险,为自己买了意外和疾病保险,为 安度晚年购买了终生养老金,同时在女孩子的摇篮里 放上一张保险单,作为她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连工 人也都组织起来,为自己争得了标准工资和补偿金。 佣人们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并预先存入一笔丧葬 基金用于身后之事。只有对未来无牵无挂的人才能尽 情享受当时的安宁。 尽管对生活的态度是勤勉与谦恭的,但在这种以 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令人感动的信念中 ,却包含着一种严峻而又危险的傲慢。在自由的理想 主义观念中,人们真诚地相信十九世纪正沿着一条万 无一失的康庄大道迈向最美好的世界。从前那些充满 战争、饥荒和动乱的时代,是令人嗤之以鼻的稚嫩和 无知的时代。而现在,人们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将一 切罪恶和暴力消灭得无影无踪,这种“进步”是持续 发展的势不可当的,是那个时代的真正的信仰。人们 相信这种“进步”甚于相信《圣经》,因为这种信念 正在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奇迹所证实。事实上, 在这个和平的世纪的末期,普遍的进步变得愈发鲜明 、快捷。照亮夜晚街道的,已经不再是昏黄的油灯, 而是明亮的电灯,从主要街道到市郊的沿街店铺都溢 彩流光。人已能用电话进行远距离的谈话。人乘坐的 车辆是以新的速度在飞驰的汽车,伊卡洛斯在天空飞 翔的美梦已经成为现实。不仅达官显贵之家生活得安 逸舒适,中产家庭亦是如此。自来水取代了水井,也 不再那么费力地生火取暖。讲究卫生已取代肮脏不堪 。健身风行起来,人们变得越发英俊、健壮。瘸腿的 、残疾的、甲状腺肿大的人在街上已很罕见,而所有 这些奇迹都归功于科学——这个进步的天使。社会方 面也在不断前进,年复一年,个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新 权利,司法愈发仁慈,就连最棘手的问题,即广大群 众的贫困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之道。愈来愈多的社会 阶层获得了选举权,从而有可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 益。社会学家和教授们竞相为无产者争取比较健康乃 至比较幸福的生活条件。难怪,这个世纪为所取得的 成就而自豪,并认为每一个过去的十年都是下一个更 美好的十年的序曲。如果欧洲各族人民之间爆发战争 ,那就是蒙昧的退化,就像女巫和幽灵一样,令人难 以置信。我们的祖先深信容忍与和睦是可靠的有约束 性的力量。他们虔诚地以为,各国和各教派之间的界 线与分歧将会在共同的人性与慈爱中消融,和平与安 宁——最宝贵的财富,也必将被全人类所共享。 今天,我们这些人认为“安全”就等同于幻想, 因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我们有理由嘲笑被理 想主义蒙蔽了双眼的上一代人,因为他们抱着乐观主 义的幻想,天真地认为人类的技术进步与人类的道德 发展是同步的。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新世纪里已学会 了对任何兽行的爆发不再感到惊异,我们等待着未来 比过去还会更糟糕,我们对人的道德进化的可能性大 为怀疑。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正确性,他看出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是何等脆弱,随时都能被破 坏性的“罪恶”力量撕得四分五裂。我们今天的人已 不得不使自己渐渐习惯于生活在一个没有安身立命之 地,没有正义、没有自由、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长久 以来,为了生存,我们拒绝了父辈们所坚持的人性会 迅速和不断提高的信念。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使人 性倒退近一千年的灾难之后,惊魂不定的我们认为, 父辈们鲁莽的乐观主义是十分陈旧可笑的。然而,尽 管那只是我们父辈追求的幻想,却是美丽而又高尚的 ,比今天那些蛊惑人心的口号更仁慈博爱,更卓有成 效。时至今日在我内心深处还为那种幻想留有一席之 地,虽然我对之早已完全绝望。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 经历已溶入他的血液之中,是无法忘却的。不管现在 每天在我耳边喧嚣的是怎样的声音,不管我自己以及 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和磨难,我 仍然不能完全忘却我青年时代的信仰,总有一天一切 都会重新好起来。今天,我们的灵魂被扭曲,心灵也 饱受创伤,我们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 ,但我依然期待那曾经照耀过我童年时代的星光,并 且用不息的信念来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 终将成为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短暂的停顿。 在巨大的风暴早已将世界摧毁的今天,我们终于 明白那个有安全感的世界无非是一座梦幻的宫殿。然 而,我的父母生活在那座梦幻中的宫殿里,就好像住 在一幢坚固的石头房子里一样。既没有暴雨也没有狂 风闯入过他们温暖、舒适的生活。毫无疑问,他们当 时拥有一种抵御时代风雨的特殊手段:他们是富人, 他们逐渐变得有钱,甚至很富有,这在那个时代是可 以维护一个牢固的家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那种所谓 的“上流犹太资产阶级”的典范,这个阶级曾对维也 纳文化作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而所得到的回报,却 是被连根拔起,离乡背井,所以我在这里叙述我的父 母的那种宁静和舒适的生活,是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 :因为在那个一切价值都有保障的世纪里,在维也纳 生活着一万或者两万个像我父母那样的家庭。 我的父亲祖籍摩拉维亚。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 犹太人和当地的农民以及小市民和睦相处。他们既没 有自卑的情绪,也没有加利西亚犹太人和东方犹太人 的那种显而易见的急躁。得益于乡村生活,他们身体 强健,步伐敏捷有力。他们早就不再信仰正统的宗教 ,而是时代的宗教——“进步”的狂热信徒,在政治 上的自由主义时期,他们支持在国会里最受尊敬的议 员。当他们从故乡迁居到维也纳以后,就以非凡的速 度适应了更高的文化生活,他们个人的成功和时代的 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家庭的转变就十分有 代表性。我的祖父是手工纺织品经销商。在上个世纪 的下半叶,奥地利的工业开始繁荣起来。相比较老式 手工织布机的产品而言,由于使用合理,从英国进口 的织布机械和纺纱机器生产的纺织品的价格则极为低 廉,是犹太人凭借他们天才的商业观察力和国际化的 视野率先认识到在奥地利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必要性和 有益性。他们用极少的资本匆匆建立了最初只是以水 力为动力的简陋的工厂,那些工厂逐渐发展成为控制 整个奥地利乃至巴尔干半岛的强有力的波希米亚纺织 工业中心。如果说我祖父是一个经营成品贸易的早期 典型代表,那么我父亲的事业却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他三十岁时在波希米亚北部创办的一家小织布作坊 ,经过多年的悉心经营,已渐渐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 模的企业。 尽管当时经济形势非常乐观,我父亲仍然采取那 种小心谨慎的方式扩大经营,这也完全是那个时代的 一种经营方式。再者,它也特别符合我父亲的那种稳 重而又知足常乐的性格。他牢记那个时代的信条:稳 妥第一。他觉得拥有一家依靠自己的资本而“稳扎稳 打”(那个时代最爱说的词)的企业,比通过银行贷 款或者什么抵押而扩建的巨资企业更为重要。在他毕 生中,从未有人在一张债据上、一张期票上见到过他 的名字,而他在银行里——毫无疑问是在最可靠的信 贷银行——罗思柴尔德银行里始终处在贷方的地位, 这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他讨厌任何投机买卖,哪 怕要冒一点点风险也不干。他也从不参与别人的生意 。他越来越富有,这并不是因为我父亲敢于冒险或深 谋远虑,而恰恰因为他谨小慎微,以及那个时代普遍 流行的原则:只用收入的极小部分来消费,而把其余 的收入投入生产。像他同辈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如 果看到一个人把自己收入的一半挥霍掉,而不“想一 想以后”(这也是那个有安全感的时代常说的一句话 ),就会把他视为一个不靠谱的二流子。其实,当时 国家还没有想到要从工业的巨额收益中多征税,而国 家的有价证券和工业股票在当时的利息很高。对一个 有钱的人来说,这种致富的方式,在那个经济繁荣的 时代是保守而又安全的。不过,这种保守的生财之道 也是值得的。因为当时还不像以后的通货膨胀时期那 样,勤俭的人会遭到偷盗,规矩正派的人会遇到诈骗 。当时,恰恰是最有耐心的人、老实本分的人获利最 多。我父亲由于遵守了他那个时代的流行的致富方法 ,因而在他五十岁时,即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也算 得上是一位大富豪了。但是,尽管我们的财产不断增 加,我们在生活上却依然节省简朴。我们只是逐渐替 自己添置一些方便生活的小设备,我们从一幢较小的 住宅迁居到一幢较大的寓所。我们只是在春天的时候 ,到了下午才租一辆出租马车,我们外出旅行时坐的 是二等车厢。我父亲到五十岁时才头一次体验了一回 豪华生活:冬天和我母亲乘车去尼斯度假。总的说来 ,生活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克勤克俭,而不是浮夸炫 富。我父亲即便成了百万富翁以后,他也从未吸过一 支进口雪茄,而只吸普通国产的特拉布柯牌雪茄。而 且在他玩牌的时候总是只下少量的赌注。他坚定不移 地坚持自己这种适度的、谨慎而又节制的生活方式。 虽然他比自己的大多数同行有文化、有品味——他钢 琴弹得非常出色,书法漂亮,会说法语和英语——但 他却坚决拒绝任何的荣誉和职位;在他一生中从未追 求或者接受过任何头衔和身份,而像他这样的大工业 家是经常被授予那些头衔的。他从未向人祈求过什么 ,也从未向人说过一声“请求您”或者“必须道谢” 这一类话,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对他来说比任何外 部的认可都显得更为重要。 儿子在某个方面继承父亲的性格是难以避免的。 我父亲热衷的深居简出、默默无闻的生活的个性,现 在在我身上变得一年比一年更强烈,尽管这和我的职 业极不相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的职业要求我要 有知名度,需要时常出头露面。不过,出于同我父亲 一样的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我也一直拒绝任何外在的 荣誉。我知道,在一个只有通过诡计和逃避才能自由 生活的世界里,在一个如智慧先驱歌德所说“勋章和 头衔能使人免遭压迫”的世界里,我的这种隐士般的 生活方式是多么的陈旧老套。不过,既然这种自豪感 是我父亲遗传给我的并且是我无法抗拒的,那么我也 就不想反对,因为心灵的自由——也许是我今天唯一 的财产——这应该归功于我的父亲。 我母亲婚前姓布雷陶厄尔,她的娘家是一个与我 父亲家迥异的国际化的大家族;她出生于意大利南部 的安科纳,孩提时代就熟练地掌握了两种语言——意 大利语与法语。我母亲并不是意大利人,只是我的外 祖父有意要向国际化发展。布雷陶厄尔家族最初开设 的是银行,很早就从霍海内姆斯——瑞士边境的一个 小地方迁徙到世界各地。一些人迁到圣加伦,另一部 分迁到维也纳和巴黎,我的外祖父定居意大利,一个 舅舅移民纽约;这种国际化的联系使他们更加优雅得 体,视野更为开阔,也使他们有着强烈的家族自豪感 。这个家族没有小商人、经纪人,只有银行家、经理 、教授、律师、医生等。每个人都会说好几种语言。 这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家族,每当较穷的亲戚中有一个 年轻姑娘到了待嫁之年,整个家族就会为她准备好丰 厚的嫁妆,目的仅仅是防止她屈就一个门槛低的婆家 。尽管我父亲是受人尊敬的工业家,我母亲也认为父 亲是她的如意郎君,但她却坚持父亲家的亲戚与她娘 家的亲戚不能并驾齐驱。这种出身于“上流”家庭的 自豪感在所有布雷陶厄尔人身上都是根深蒂固的,多 年以后当我母亲家的一个亲戚为了表示对我的特别的 友善时,曾高傲地这样说:“你是真正的布雷陶厄尔 家的传人啊。”他的这句话无异是说:生于我们这样 的豪门之家,你可够幸运的。 P1-9 <p>一部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作品。<br/>一部将人间大美与催泪悲情写到淋漓尽致的传记文学。<br/>一部真实展示自我、记录欧洲文艺界的珍贵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