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师自通心理常识

无师自通心理常识
作者: 薛雅娟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无师自通心理常识
ISBN: 9787509387429

作者简介

薛雅娟,从事图书写作十多年,尤其擅长社科类题材的写作,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代表作有《阅读中华》《地球探秘》《历史小百科》等。

内容简介

角色效应:学会赋予自己更积极的角色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 和他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这项实验在斯 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实验开始前,津巴多招收 了多名本科生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充当“看守”和 “犯人”两种角色,共同体验监狱生活。这两种角 色具体的人选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这个实验计 划持续两周时间。 实验一开始,志愿者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 看守”刚开始表现得还比较温和,后来变得越来越 像真正的看守,对于一些不服从管教、不守纪律的 “犯人”严加管束,甚至还用羞辱、强迫、殴打的 手段逼迫“犯人”服从。几天后,不堪忍受虐待的 犯人发动了一次叛乱,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有 些人甚至因此发生了短暂的大脑失常。眼看事态逐 渐升级,津巴多只好匆匆叫停实验,因为他发现, 参加实验的这群大学生越来越像他们扮演的角色, 有些人甚至行为失去控制,变得非常可怕,如果不 停止实验,后果将无法想象。 心理学家从这项实验中得出结论:“社会角色 ”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让一个年轻人在适当的 情境中迅速变成“看守”或“犯人”。由此可见, 充当何种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 为,而这也是角色效应的核心观点。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美国芝加哥学派将 其引入社会心理学。而社会角色就是个体与其社会 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对每一种角色都提出了相应的期待和要求,人 的角色的形成正是建立在这种期待的基础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 动,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或行为以适 应自己的角色。比如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出生 时间前后只相差几分钟,父母便分别赋予了他们“ 哥哥”“弟弟”两个角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经常会很自然地告诉哥哥要爱护弟弟,要照顾 他的生活,并且要对他不当的行为进行指导;同时 ,父母会叮咛弟弟,平时要多听哥哥的话,遇到拿 不准主意的事情可以让哥哥帮自己参考。 就这样,哥哥和弟弟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角色。 尽管他们的面貌几乎一模一样,也生活在同样的家 庭环境中,接受着同等水平的教育,可是他们在性 格、行为习惯方面却慢慢出现了较大差异:哥哥担 当起了保护者、主导者的角色,性格外向,行为主 动积极,很独立,他会主动照顾弟弟,也会保护弟 弟不受他人欺负;而弟弟的性格则恰好相反,他表 现得比较内向,遇事常常要依赖哥哥,不习惯自己 处理问题,也不太善于与人打交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角色效应”发 生了作用。当这对双胞胎被赋予角色之后,他们就 会不知不觉地按照哥哥或弟弟应有的规范来要求自 心理常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其实都隐藏着心理定律。为什么有人整天乐呵呵,有人却总是愁容满面?为什么有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却一直不被重用?? 本书通过轻松的心理故事,生动讲解心理常识,解读现象背后的心理奥秘,帮助你从认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情绪和心态的方法,人际交往与行走职场的心理技巧,以及如何守护来之不易的感情。 了解心理常识,活出积极人生!?? 以故事讲述心理现象,以现象解释心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