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

京派
作者: 张永和|责编:南洋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京派
ISBN: 9787507554229

作者简介

张永和,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剧本》杂志原副主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文化局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剧主要作品有北京曲剧《珍妃泪》《烟壶》《龙须沟》《王致和》,京剧《风雨同仁堂》《满江红》,昆曲《贵妃东渡》,电视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等。作品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各类大奖。著有《马连良传》《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作品。

内容简介

《京派》,是拙作。主要写的是老一辈搞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大家,大概涉及有二十来位吧。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叫“京派”呢?想必这些位都是京籍人士吧?您猜错了。其中京籍的确是有那么几位,但大部分都是非京籍人士。那为什么还叫“京派”呢?因为他们虽然不是皇城根下的子民,可他们的做派完全是北京人的做派。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范儿,有那么一点点老北京人的味儿和老北京人的风格。虽然其中有个别人说起话来,并非京腔京韵,甚至是南腔北调,可是这些人那做派,那范儿,那风格,跟老北京人太相似了。所以人们也不管他们说的是哪些腔,哪些调,还是把他们归纳在老北京的范畴之内。 或问:你书上这些人物都有谁呀?报上花名册来。到如今百岁以上的老爷子、老艺术大师,有老舍、周贻白、张中行、吴祖光、张伯驹、翁偶虹、汪曾祺、黄宗江等;八九十岁的,有新凤霞、谭元寿、高宝贤、阎肃、欧阳中石、阎崇年、梅葆玖、中杰英、姜纬堂、李小春、苏叔阳、杨晓雄、郑振环;岁数再小一点的还有孙悦遐、过士行,以及两位中青年坤角王蓉蓉、白金等;另外还有评书界的大腕儿连阔如、连丽如父女。当然,我也不能跑出这个圈子去。下面,说说这些位顶级大蔓、风雅名贤的籍贯,有没有纯北京籍人?有!但是不多,有哪几位?老舍、连氏父女、翁偶虹、郑振环,他们都是世世代代生于北京的旗人,可谓纯粹京人;而原籍虽不是北京、却出生于北京的,那就比较多了:江苏常州武进籍的吴祖光、浙江瑞安籍的黄宗江、湖北江夏籍的谭元寿、江苏泰州籍的梅葆玖、山东牟平籍的姜纬堂、河北雄县籍的李小春、安徽歙县籍的过士行;这其中,既不是北京籍人,也没有出生在北京的,有吗?有!并且还是人数最多的,如出生在湖南长沙的周贻白、河北香河的张中行、河南项城的张伯驹、江苏高邮的汪曾祺、广东梅县的中杰英、河北保定的阎肃和苏叔阳、山东肥城的欧阳中石、山东烟台的阎崇年,天津卫的杨晓雄……几位女将都在这个行列中,生于苏州长于天津的新凤霞、山东汶水的孙悦遐、辽宁鞍山的王蓉蓉、黑龙江哈尔滨的小白金等。 这么多人,不说是来自五湖四海,也应该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英雄好汉”。北京人、生在北京的准北京人,咱们不说了。非京籍又非北京出生的人和《京派》又能够有什么关系呢?请稍安勿躁,让在下慢慢道来。 在咱们的这本书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我都会写一个人物的小传记。所谓“小”,是因为我写的时候,注意不写这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而是着重写这些人物的亮点。尤其是想写这些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让读者有兴趣,在浓浓的感知里能够悟出点什么 , 也就是俗话说的寓教于乐。所以我写的这些人物不是纵向写,而是截取那些有趣味的横断面来写。这样一写,让我大吃一惊。在所有涉及的人物的那些生动的故事里面,往往浸润着北京人的很多的作风和特点。…… ——节选自《京派》后记 一部有趣有料的文化名人轶事录, 尽赏京味京范的自在从容好风度。 著名书法家张鸿林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十余幅珍贵彩插照片展现前辈名流风采; 书中所述二十多位文化大家,张永和先生多与其交往匪浅,其人其事都是作者与之接触来往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不乏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加上潜心运笔,字里行间京味儿浓厚,兼具可信度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