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6.90
折扣购买: 明末清初江南造园家理论整理与研究
ISBN: 9787577209760
张琳,2020年毕业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环境造景系,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资博士后。在东亚园林史论,环境美学、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报告20余篇。现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韩国传统造景学会会员,以及《景观设计学》等期刊审稿人。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康熙六年(1667)左右完成,之后多次被刊刻,现以全本形式出版。康熙十年(1671)翼圣堂将《闲情偶寄》以十六卷单行本发行,收录于《笠翁一家言全集》。雍正八年(1730)时,芥子园主人重新编纂了《笠翁一家言全集》,将十六卷的《闲情偶寄》合成六卷,并命名为《笠翁偶集》。到了近现代,包括单锦珩(1988)编著的《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杜书瀛(2007)译著的《闲情偶寄》白话文翻译、注释、校注、解释等著作大量出现。此后,诸如王永宽等(2013)基于《闲情偶寄》著作的《闲适的情趣―《闲情偶寄的生活美学》等图书相继出版发行。 此外,对李渔一生的整体研究有单锦珩(1988)编著的《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李渔年谱与李渔交游考》。对李渔的人物评价研究有俞为民(2004)的《李渔评传》,其对李渔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整体评论。 中国学者关于李渔《闲情偶寄》的研究涉及曲论、音律学、医学、美学和哲学等多方面。庞瑞东(2007)以李渔的戏曲理论为中心,从尚情、结构、接受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陈礼贤(2013)以《闲情偶寄·饮食部》为中心,探讨了李渔的养生思想。文翘楚(2015)从中国园林理论领域,对李渔的造园思想进行了分析。钱水悦等(2008)等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明末清初的文化风俗进行的探讨。张琳等(2018)发表了以“通过《闲情偶寄》来看李渔的造园理论”和“通过《闲情偶寄》来看李渔的植物象征意义和欣赏方式”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论文。 1.研究视角创新:有别于原有两位造园家著作内容的整理,本选题将明清时代背景以及两位造园家的人生经历为前提和背景,深度挖掘隐含在物理环境和人物行为活动背后的造园思想理论。2.研究方法创新:采用图文互证法、图像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综合研究方法,提炼核心内容。3.多学科交叉创新:采用风景园林学、中国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方法,将明末清初相关内容进行考察,考其源流,叙其本末,既有宏观层面上的历史脉络的把控,又有具体个案的详细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