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 蔡崇达 陈楸帆 陈晓萍 李岷 许知远 熊太行 推荐 青年人的疲惫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 蔡崇达 陈楸帆 陈晓萍 李岷 许知远 熊太行 推荐 青年人的疲惫
作者: 波波夫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 蔡崇达 陈楸帆 陈晓萍 李岷 许知远 熊太行 推荐 青年人的疲惫
ISBN: 9787520716550

作者简介

波波夫,《中国新闻周刊》原主笔,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相信人性光辉的绵长。 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 微博、豆瓣、知乎:@波波夫

内容简介

前言 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 2019 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揭示了一个久被遮蔽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工作中燃尽自我,以至于精力耗竭、消极厌世、效率崩塌,以及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工作、讨厌上班,希望一劳永逸地“家里躺”。 工作倦怠并非只是一个在办公场所才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员工自己的问题,它是由落伍的教育体系、畸形的经济增长、不公正的财富分配、薄弱的社会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挞出的现代文明的伤疤。工作倦怠对于很多人来说,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就开始了。 设想,当你拥有一份大学文凭,在投出一百多份简历之后,依然没有得到一个面试通知时,你会把原因归咎于何处?是自己不够勤奋,还是家境平常无力“拼爹”,抑或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脱节社会需求太多,还是经济形势太差企业缩招了? 生活在21 世纪20 年代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具挑战的就业环境:高校扩张,导致整个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于是,博士毕业去当高中教师, 名校毕业卖猪肉,“海归” 回国成“海待”,这些十年前媒体曾经刊登的新闻人物,如今都不足以吸引记者们的关注。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是文凭去魅的过程。 毕业生可供挑选的职业,不是变多了,而是变少了。随着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从平炉工到胶片冲洗工,许多父辈们引以为傲的职业岗位,如今只存在于档案文字中;人们对于职业的想象力也日渐趋同和贫乏,从美国到中国,当一名大红大紫的视频博主,几乎成为了全球青少年共同向往的职业。这也是人类从生产社会走向消费社会的必然。 繁荣的服务业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轻盈未来,从旅行预订网站的试睡员到外卖平台的配送小哥,在平台经济中,更多人奉献出的是比传统岗位更多的汗水和时间,以至于996 成为今天科技行业的普遍工作时制。相比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给你一个加班的机会,似乎也成为一种可以炫耀的烦恼。 相比70 后、80 后,2000 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富裕的一代人,他们所处的中国早已不是“人口多、底子薄”,而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超级经济体,既是能够生产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产品的世界工厂,同时也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万般不愿开罪的世界商场。 更富裕的结果是,毕业之后,工作并非年轻人唯一的选项,于是间隔年(Gap Year) 也西风东渐,在中国流行开来,只不过人群从美国的高中生变成中国的大学生,从去公益组织做义工变成环球旅行,从思考人生的意义变成享受人生的乐趣。变味的不止是间隔年。在消费主义和互联网两股大潮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工作伦理已然分崩离析。不工作非但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相反还是家境优渥、人心豁达的表征。在一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传统的工作场景和内容早已千变万化,以至于人们对于工作的定义也在变化、工作的伦理也在蜕变。 “蛰居族”“啃老族”为什么越来越多?青年人为什么越忙越穷?是千禧一代太娇气,还是“996”太残酷?新经济背景下,“工作”是否可以被重新定义?本书内容直击青年人生活痛点,关注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与心理健康,引用大量调研报告与研究数据,对与就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