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街女孩儿/童年中国书系

点街女孩儿/童年中国书系
作者: 毛芦芦|总主编:翌平
出版社: 河北少儿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3.80
折扣购买: 点街女孩儿/童年中国书系
ISBN: 9787559526458

作者简介

毛芦芦,女,原名毛芳美,浙江衢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衢州市作协副主席。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首届中日友好儿童文学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汪玥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主要作品有《白羊座狂想家》《黄想想的狂想生活系列》《乍放的玫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月亮是甜的》等。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爸爸驮着妹妹,妈妈怀着弟弟,我牵着妈妈的衣襟, 仰望着高高在上的妹妹,怀揣着浓浓的羡慕之情和薄薄的 嫉妒之意,踏着街心的石板路,默默往前走。脚底的青石 板白石板,就咕咚咕咚被我踩出一长串清清脆脆的歌来。 这青石板白石板的歌,在我七岁那年,响得最殷勤。 因为街西头的外婆在这一年造好了新房子,我也在这 一年的年末新添了小弟弟,每天晚饭后,趁着天还没黑, 爸爸妈妈总要带我们姐弟仁去外婆家串串门。我们的村庄 ,虽然是远离城市的半山村,可村里却有一直一横两条村 街。 横街是南北走向的,很短,不过三四百米,却是进村 的主干道,由鹅卵石砌成,只在街道的中心点上嵌着两块 黄石板。而我家老屋的大圆门,我家灶屋的小木门,正在 这俩石板的左右两侧。 每天傍晚,我们一家,就是从那两块黄石板上出发去 外婆家的。 我们先沿着横街,往南走上一百来米,不等走完横街 就向西折进一条大弄堂,大约前行一百五十米左右,就到 了村里唯一的西洋建筑—洋房屋的门口了。那是一幢两层 的别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村里最大的老板“小老板” 所建,解放后收归村集体所有,是村干部们的办公楼。可 是,不管那房子姓“私”还是姓“公”,它在乡亲们眼里 ,都是一幢充满神秘色彩的房子,“洋房屋”,这也正是 乡亲们对它的爱称。 走过洋房屋,就踏进了村里的直街。这条街,在明清 时期有七里多长,那时,我们村的别名就叫“七里街”, 据说,街道两边什么店铺都有。可惜,在太平天国运动中 ,被“长毛”放了一把火,烧得只剩两里多长了。“长毛 ”,是我们浙西老百姓对太平军的通称。而自从闹过“长 毛”,我们村就由“七里街”变成了“点街”,我们村的 人,也被附近村庄的乡亲叫作“点街人”了… 那幢村里最气派的洋房屋,并不在村直街的中心位置 。但村直街的中心点,离洋房屋并不远。从洋房屋门口往 东走两百米不到,就是村直街和横街的交会点—村里最著 名的“三角地”。村里最大的祠堂—我们毛家人的老祠堂 毛家厅,就位于横街东侧、直街北面。所谓三角地,就是 毛家厅门口的一片三角形的开阔地。从三角地往东去,统 称下街头;从三角地往西走,统称上街头。 七岁那年的初秋,我早上往往都要往东走,经过下街 头,去村东头的五余小学上学,傍晚则向西行,去外婆家 。外婆的家与我的学校,刚好在直街的最西端和最东端。 那一有人走动就会咕咚咕咚地唱歌的直街,就像一根 扁担,把我的世界轻轻挑了起来。而我那位于横街上的家 ,就像扁担上的把手,或者说,就像那个挑担的人。 每天每天,我从家里出发,去学校,或去学校更东头 的大荒桥那边看大姑姑;每天每天,我从家里出发,去外 婆家,或去外婆家更西头的桑坞跟爷爷一起看山、放牛。 我的世界,就这样,被一根会唱歌的扁担,挑在了两头。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