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新年进步:贺年片上的中国大学(1952—1988)

朋友,新年进步:贺年片上的中国大学(1952—1988)
作者: 刘宇,潘妍 编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3.92
折扣购买: 朋友,新年进步:贺年片上的中国大学(1952—1988)
ISBN: 9787559874467

作者简介

刘宇,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武汉历史文献研究学者。组织策划有一百多个展览项目,多次获文化部奖项。2017年和刘梦盈合著《大桥》,获湖北十佳图书、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铜奖、德国IF设计奖。2020年和袁小山合著《时间开始了·武汉图艺志1949—1959》。 潘妍,朗丁品牌咨询总经理,湖北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民建湖北省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简介

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20世纪60年代有部很火的电影——《年青的一代》,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北京地质学院创作的话剧改编并拍摄而成的,电影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也自然成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歌。 1952年11月1日,北京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仪式并不在学院路举办,而是借用北京大学工学院大礼堂。教育部、地质部、兄弟院校领导和全校师生1500多人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地质部部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激动地说道 :“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天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中国地质教育起步于19世纪末期,1895年在天津开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开设了地质学相关课程。1909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了地质学门。1949年,全国开设地质学科的高等学校仅有10所,从事地质、矿业的科技人员仅有299名,这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目标极不相符。 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质学系、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和西北大学地质系组建而成。1957—1958年曾改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 先后成立的地质院校有东北地质学院(先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长春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校(西安地质学院)、宣化地质学校(河北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成都地质学院),这些学院为培养新中国地质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9年,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地质学院等13所高校(多为“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学院)外迁至山东、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1970年10月,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江陵县,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市,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之后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成为我国地质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时间来到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迎来了首届毕业典礼,同学们在即将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之际,筹资在校园塑立了一尊地质工作者雕像。高高的台基上,一位体魄雄健的男青年左手执矿石,右手紧握地质锤,腰系罗盘,身背双肩登山包,充满了力量感。我们在地质学院的贺年片上,也能看到地质勘探队员身背行囊,拄着登山杖,踏雪攀登山峰的场景。如果说这类图像是地质队员真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地质学院的雕塑则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形象的艺术再现。此后,这尊雕像多次出现在多个地质学院的贺年片上,和那首《勘探队员之歌》一起,构成了地质学院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学曾经历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大学格局,也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今日中国大学的面貌。有的学校经过改组和合并,已经撤销和更名,部分大学历史上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有关的材料多是官方档案和文献。有别于档案中冷冰冰的文字,当时具有社交属性的贺年片生动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这些贺年片多是私人传递和保留下来的,具有一定私密性,保存至今的更不可多得。它们的使用者大多年迈,但作为新中国的早期建设者,他们的记忆可作为我们追溯历史的生动见证。本书通过精心挑选的中国大学贺年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大学历史变迁的独特视角。 贺年片中蕴藏着丰富的时代记忆,我们能从中捕捉到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如地质学院师生的野外勘探场景,60年代颇具热度的戏剧演出、80年代的校园足球赛……贺年片的社交属性则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校园环境,如形形色色的校园标志性建筑,与各种专业相关的设计元素。而作为当时的主流传播媒介,其图案和照片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和时代风尚,如50年代的“敦煌热”、60年代的 “乒乓热”,等等。作者一手捡拾起这些分散于各地的材料,一手翻查各个学校的校史档案,像拼图一样为我们复原了中国大学的过去,使它的面目从消散的历史烟云中逐渐清晰起来。通过这些珍贵的视觉资料,我们得以重温四代中国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与问世至今大约30年,但飞速演变的智能手机不同,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末,邮政一直是人们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贺年片作为当时较为主流的祝福方式,陪伴了人们40年之久。人们通过互赠贺年片来联络情感,增进友谊,恭贺新年。全书设计采用复古风格,红色代表热情,绿色象征希望,充分体现了上世纪的中国大学充满朝气的时代特点。目录采用复古报纸风格,隔断页设计也巧妙融入年代感,内文融合手绘艺术,图文并茂,版式设计直追20世纪典雅大方的美学风潮,85克的艺术超感纸使其充满历史感。整体设计旨在通过视觉艺术,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领略不同时期的大学风貌。全书书口采用潘通专绿色四面刷边,与主书名的红色字体相互映衬,复古典雅。独具创意的封面后折页还内附两张原貌复刻贺年片,具备一定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