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进程·自由观念卷(精)
作者简介
主编: 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荣誉会长。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等海外高校从事研究,任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英国经济社会史、欧洲文明、中西现代化进程比较等。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本卷著者:赵文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历史。著有《私人财产权利体系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研究》、《英国公地制度研究》、《所有制形式的演进与社会变革》(合著)、《古代西方关于人的观念》(合著)等。 赵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内瓦大学外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英国医疗社会史。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和《世界历史》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近现代西方相关思想研究》和《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等。曾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访学,并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工作四年。
内容简介
人们对待自由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今天,我们认为自由可贵,是因为自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也就是说,原因在自由本身。而在中世纪西欧,人们不单纯是因为热爱自由而重视自由,而更多的是因为害怕奴役而重视自由。自由人强调自己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非自由人所应该承担的那些难堪的义务。非自由人追求自由,是因为他们希望摆脱被奴役的状态。被奴役的状态意味着什么?你每周要在固定的时间去给领主干活;你在名分上是领主的人;你要以多种名义给领主缴纳钱财;你外出的行为受到领主的限制。关于早期农奴的受奴役状态,史料很多。比如,有人在13世纪写道,“像这样不自由的”“第三等人”(指农奴——引者),其中“某些要如此受领主的支配,以至于领主可夺取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东西(无论是活物还是死物),随意监禁他们,除了上帝之外不对任何人负责”。当一个社会,更具体地说,一个村庄,存在着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差别、对比,自然会让人们因为害怕奴役而热爱自由。在13世纪,甚至15世纪,英国人对自由的理解还仅仅是把“自由”作为奴役(bondage)和农奴(villein)的反义词。这主要体现在同一村庄的人们身份的差异上。 在许多法庭上,法官都要求非自由人拿出任何一条证据来证明他们,或者他们的祖先,曾经是自由的。有了这样的证据,非自由人才可以摆脱奴役。无数从农村逃往城市的非自由人,都是被奴役所逼。所以,在许多人的言论中,自由总是同奴役一起出现。例如,约翰·福特斯鸠在15世纪末写道:“如果一项法律增加奴役而减少自由,那么它就必然是残忍的。因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自由。奴役是人们以邪恶的目的而采用的;而自由则是由上帝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16世纪前期,在英国的一个司法场所,有人说,农奴制“绝对地对立于自由”。 (本文选自《欧洲文明进程·自由观念卷》,注释从略。) 对欧洲文明进程中自由观念的系统考察 贯穿古今,展示欧洲自由观念的内涵与实践 。欧洲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和推动,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方向和进程。在欧洲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由观念占据重要地位。《欧洲文明进程?自由观念卷》即是对中世纪以来欧洲自由观念的系统考察,介绍了自由观念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丰富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这一观念所展开的诸多社会实践,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观念在欧洲历史演进中的作用,特别指出关于自由的局限性和反对自由的观念,力图帮助读者深化对欧洲政治思想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