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与小脚:清都风物志](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0927/20/20190927201337851.jpg)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1.20
折扣购买: 辫子与小脚:清都风物志
ISBN: 9787569930658
【绘者简介】(法)佚名 【作者简介】韩炜炜 河南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从事文博研究近20年,发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铺首衔环寓意浅析》、《河南画像砖石墓中的西王母、东王公和女娲、伏羲形象》、《史前遗址中八角芒图案构图分析及其含义蠡测》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郑州文物地图集》、《仰望星空—大河村卷》等十余本专著编写,主持《河南境内史前彩陶文化》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河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简书签约作者,著有连载《大清后宫那些事儿》,历史小说《大妃传》。
亲王 据《清皇朝礼器图·卷四·冠服》所载,检视图绘,图中亲王穿着夏季的冠服,戴夏朝冠,冠顶有一颗大红宝石,项挂朝珠,身着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的补服,内服蟒袍。在古代中国,各阶层、每个人的相关冠服、配饰规格、制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僭越。 王之爵位分为亲王与郡王,始见于魏晋时期。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则是多用于敕封皇室成员、异姓功臣或外藩国王的一种爵位。清代强调内封王为“亲王”,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 贝子 据《清皇朝礼器图·卷四·冠服》所载,检视图中,贝子穿着夏季的服装,顶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补服,内蟒袍。与亲王相同,贝子的朝服也分为夏朝服和冬朝服,相关规格制式在《清皇朝礼器图》有详细说明。 贝子,又称作固山贝子。贝子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为四等爵(法文原注称贝子是三等爵,疑有误),高于镇国公。*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觉罗(皇亲国戚)及其他八旗贵族。获取途径有功封、恩封、世袭和考封数途。归附于清朝的蒙古贵族亦实行这种封爵制。 福金 图中福晋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福晋,又作福金。康熙时定制,“福晋”一词专用于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正妻的封号。亲王、郡王、之妾则称为侧福晋或格格。而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称“夫人”,侧室称“侧夫人”。 公爷 图中公爷着夏服,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补服,内蟒袍。公爷的相关服饰规格制式在《清皇朝礼器图》里有详细的说明。 一般所列清宗室封爵如下: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辅国将*、奉国将*、奉恩将*。如是,镇国公是第五等爵位,辅国公则是第六等爵位。 公奶奶 图中“公奶奶”着夏冠服,戴夏朝冠,挂朝珠,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 按大清律例,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不能称为福晋,可以称为夫人、太太、或奶奶。如此,“公奶奶”无疑的是“公爷”妻室的称呼之一,所以“公奶奶”正式的称号应该是镇国公夫人或辅国公夫人。 大人 图中的“大人”穿着夏季的服装,戴夏朝冠,顶戴红宝石,挂朝珠,身着锈麒麟补服,内蟒袍。应该是位一品武官。 清代福格作风俗掌故笔记《听雨丛谈》有载:“本朝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寺卿、学士、堂上官,皆称大人。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皆在本署中称大人,出署则否也。外官文职督抚、学政……武职提督、副督统、总兵、城守尉,皆称大人。”从段文字可知,“大人”是清朝对众多官员的一种通称,所指甚多。 夫人 图中夫人戴冬朝冠,挂朝珠,身着吉服褂,披肩,内蟒袍。“夫人”一词在中国古代用法**广泛。*早在周代指诸侯国君之妻。自秦以下,直至宋朝,夫人还是帝王妃嫔的名称,明清两朝的后宫皆无夫人的编制,夫人一号仅作为其他之用。在古代,夫人也是对官员之母及妻之一种诰封,称诰命夫人,从高官的品级。有封号者,称为“命妇”。 内家送克食 内家既指皇宫、天子的居所,也指宫中之人,太监。克食,即克什,指皇上恩赐之物。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载:“上喜,赐以克食”。既是皇上恩赐之物,同时也是一种点心食物。图中的年青小差役手举一盘包含二色点心,后随大臣押送,显见慎重其事的模样,在在显出皇家的威仪。 大人领赏谢恩 大人领赏谢恩按义是一般职官领谢恩赏,领与谢的人是职官,那领谁的赏谢谁的恩呢?虽无明指,在封建王朝有此能力的莫非皇帝,所谓“普天之下皆为王,率土之滨皆为王臣”,前面一图刚谈到“内家送克食”,是皇帝赏赐食品,“大人领赏谢恩”自然是延续同一主题。 采桑命妇 中国历代帝王都**重视国计民生的两件大事“衣”与“食”,这是安定**先决的要项,所以帝王每岁时依礼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个典礼一曰先蚕,一曰先农。先蚕大典是祈求丰衣,由皇后主祭。 采桑命妇,广义来说,参与皇室先蚕典采桑的内外命妇皆是采桑命妇;狭义来说就是遴选为皇室先蚕典参与采桑的一、二品诰命夫人。而这个采桑命妇所代表隐含的真实意义是“一个跻身皇室大典的贵夫人”,它的真实意义其实在于其高贵的阶层背后所拥有的荣华与富贵。 亲王坐的轿子 据《清皇朝礼器图·仪卫篇》所载,亲王的仪轿有明轿、暖轿两式,轿有肩杆四,所以正式编制的亲王仪轿是八人舁。但检视图中,亲王所乘轿明显与所载不同,显然除了正式编制外尚有便轿,是四人舁。 法文原注为“一等爵位的皇子乘坐宫廷轿子去参加典礼。他的身前身后有一大班文臣、武官和宦官领路、跟随。”显然与图绘不符,依清制,亲王参加典礼应乘坐正式的仪轿而非便轿。 1)全面记录了晚清西方人在京城观察到的街市交通往来人物角色、街头各行业和艺人,再现老北京生活。 2)来自200年前旧北京的彩色记忆,可直观了解清末社会民俗和各行业的状态,生动再现逐渐隐没于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风貌。 3)235幅精细手绘图纸,越过时空的阻隔,终于可以与这些无言的记录者静默相对,体悟古老遗存中蕴含的历史韵味。 4)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0万余字,配合鲜为人知的彩绘图片,多视角地反映了清末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和世相风物。 5)文字作者韩炜炜现为河南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潜心从事文博研究近20年,专业精深。 6)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研究的**文化学者赵珩倾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