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了如指掌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了如指掌
作者: (德)伊曼努尔·康德|译者:孙少伟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13.80
折扣价: 10.70
折扣购买: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了如指掌
ISBN: 9787539272801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确立了他在哲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欧洲两千年的哲学思想在他这里汇合,他之后的哲学从他这里出发,他在哲学史上引发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内容简介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 理性知识 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393],除了善良 意志,没有什么能被设想为可被称作无条件的善的东 西。聪慧、机智、判断力以及心灵的其他才能,不管 你如何称谓它们,或者作为气质上的特质的胆识、果 断以及坚韧,毫无疑问,在许多方面都是善的并且令 人想望。然而,如果要运用这些天赋才能和这些在特 有性状上被称为品质的意志,不是善的话,则这些天 赋才能和品质也可能会变得极其恶劣而且有害。对于 命运的恩赐,也同样如此。权力、财富、荣誉,甚至 健康,以及通常的福利和舒适满足,这些通常称之为 幸福的东西,如若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去匡正它们对心 灵及其行为诸原则的影响,以使其与善良意志之目的 普遍相合,那么它们就会引发自负甚至骄横。更不用 说一个毫无纯粹而善良的意志的特征但却享受无尽的 荣华富贵的人,其风貌绝不会给一个有理性而毫无偏 见的旁观者以愉悦之感。这样说来,善良意志甚至是 构成幸福之价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某些特质,似乎有助于这个善良意志,而且可以 促进其发挥作用,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并不 [394]具有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相反,它们倒是 要以一个善良意志为前提,这一善良意志限制我们对 这些特质持有的不同的合理的尊崇,而且不允许把它 们看作是绝对的善。在情绪和感情上节制有度、自我 克制以及冷静思虑,不但在许多方面来讲都是善的, 甚而似乎构成了人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但是,无论 它们如何无条件地被古人赞誉,它们也还远不是无条 件的善。因为若不以善良意志为原则,这些特质也可 能变成极端的恶,一个恶徒的沉着冷静,比起没有这 一特质来,不但更加危险,而且在我们看来,也更为 可憎。 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并不是因为它所促成的东 西和它所实现的东西,也不因为它易于达到预期的目 的;而仅仅是因为意愿而善,也就是说,它是善本身 。并且,就其本身来说,它自身就尊贵无比,任何为 了一种偏好而产生的东西,甚至所有这些偏好的总和 都不能望其项背。纵使有这样的情形发生,由于命运 特别不幸,或是由于无情的自然的吝啬供养,这意志 会完全缺乏实现其意图的力量,即使为实现其目的而 竭尽自己所能,仍然毫无所成,而仅仅剩下善良意志 本身(善良意志并不单纯是一个愿望,而是能汇集我 们力量中所有手段的意志),它都仍然如宝石一般, 放射着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光芒,就好似某个自己本身 就具有全部价值的东西一样。善良意志有用或是毫无 成果,既不能够给这一价值增加分毫也不能够减损分 毫。其有用性似乎只是它的一个外在镶嵌物,为的是 我们在交往中能够更方便地运用它,或是去吸引那些 尚不是鉴赏家的外行人的注意,但却不是为了向行家 们推荐它或借此决定它的价值。 但是,在独立意志(对其不计任何功用)的绝对价 值的观念中,有着甚为奇怪之事,以至于尽管一般常 识都一致同意这个观念,怀疑却仍然必定发生,以为 在这种观念背后也许仅仅暗藏着不切实际的空想,并 且也许在自然指派理性作为我们的意志的主宰时,我 们误解[395]了自然的意图。因此,我们应从这个角 度来考察这个观念。 在一个有机存在者,也就是说,在一个与生命恰 相适应的存在者的自然结构中,我们设定有这样一个 基本原则,这就是,在这里没有一个器官不是最合适 且最能适应其意图的。现在,在一个既有理性又有意 志的存在者中,如果它的保存,它的福祉——一句话 ,它的幸福——真的是自然之目的的话,那么,自然 选择被造物的理性作为实现这一意图的执行者,这种 安排就太拙劣了。因为被造物为达此意图而所必须执 行的所有行为,以及它的行为的全部规则,若是由本 能来支配的话,比起由理性来支配,将会更加恰切, 更有把握达到目的。而且,在这本能之上,如果也要 把理性赋予这最受眷顾的被造物,那么,理性所唯一 能做的就是对自然所予的幸福构造给予悉心关注,去 赞誉它,去尽情享有它,对自然的恩赐感恩戴德而已 。但是,理性之赋予,不是为了存在者把欲望的能力 置于理性微弱而虚妄的指导之下,并干预自然之意图 。总之,自然定会仔细谨慎,不会让理性闯入实践应 用领域,也不会让它有这样的假想,以其浅薄的见识 ,就能为自然自身想象出实现幸福的方案和完成方案 的手段。自然不仅会考虑目的的选择,而且也会考虑 手段的选择,以其深远的见识,自然定会将目的与手 段两者完全付托于本能。 而且,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个有教养的理性越 是蓄意谋划求取理性自身对生活与幸福的享受,这个 人也就越发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这一事实令许多人产 生了某种程度的理论厌恶症,憎恨理性,如果他们能 够坦然承认的话。特别是那些在使用理性上最有经验 的人更是如此。因为在这些人算计了他们所得到的全 部来自——我不说来自日常奢侈品技艺的发明——科 学的利益之后(归根结底,科学在他们看来也只不过 是知性的奢侈品而已),他们就会发现,事实上为自 己招来的烦恼要甚于在幸福上的获益;最后,他们 [396]只会嫉妒而不是藐视人们通常的行径:仅仅顺 从自然本能的更好指使,而且不让其理性对其行为有 过多的影响。而且,我们至少必须承认,一些人抑制 甚而否认对理性在生活幸福与满足方面应为我们带来 益处的那种自吹自擂的赞誉,这并不是对主宰世界之 善德的抱怨或忘恩负义。确切地说,他们的判断是以 关于他们的存在有着另外的且更有价值的意图的观念 为基础的,他们的理性完全是被用于此意图而不是幸 福,因此,这个意图作为最高条件,必定远远在人们 的私人意图之上。 然而,理性在有关意志的对象和为了我们全部需 要(在某种程度上理性能使这些需要能成倍增加)的满 足上,并不足以可靠地去指导意志,而就达到此目的 来说,天生的本能反倒能有更大的确定性。但是理性 是被作为一种实践能力,亦即一种能够影响意志的能 力而赋予我们的。因为自然已在别处把适宜于它所履 行的功能的才能进行了分配,所以理性的正当功能必 定是产生在其自身即是善的意志,而不是产生仅仅作 为手段的善。就产生在其自身即是善的意志来说,理 性是绝对必要的。虽然这个意志实际上并不必定是唯 一而完全的善,但却必定是最高的善,是其他所有东 西的条件,甚至是欲求幸福的条件。在这种情形下, 下面这种看法就与自然的智慧完全一致了,这就是, 为前一个无条件的意图而需要培养的理性,至少在此 生中以众多的方式限制着——甚至减少到无——那有 条件的后一个意图,即幸福的获得。在这里,人们认 为自然并非没有适宜地达到它的意图,因为作为以建 立善良意志为最高实践使命的理性,在实现这一意图 时,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它自己独有的满足,也就是达 到由理性所决定的意图而得到的满足,即使这种满足 会使偏好的目的大为受损。 那么,我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关于意志的观念, 它[397]被尊称为自身之善,而且其为善并不意图别 的任何东西。这一概念已为自然健全的知性所固有, 故而这一概念与其说需要教导,倒不如说只需要把它 解释清楚。在对我们行为的全部价值的评估中,这一 概念总是居于首要位置,而且是其他所有东西的条件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这里把责任概念提出来考察 。责任概念包含了善良意志的概念,尽管也包含有某 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但是这些限制和障碍并没有把 它遮蔽起来而使它不可认识,反而因为通过比照,使 它显露出来,显得更为清楚。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