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何处去赏花(肖复兴全新散文集·全彩珍藏版)

春到何处去赏花(肖复兴全新散文集·全彩珍藏版)
作者: 肖复兴 著;喻萍 绘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春到何处去赏花(肖复兴全新散文集·全彩珍藏版)
ISBN: 9787570237012

作者简介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等多种奖项,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喜爱的作家”称号。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副主编,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

内容简介

春到何处去赏花 在老北京,花和树一般在皇家园林、寺庙和四合院里。春天踏青赏花,皇家园林进不去的时候,人们是到寺庙里,连烧香拜佛带赏花,一揽子完成。春节过后,过了春分,农历二月二十五,有个花朝节,是百花的生日,那一天,人们更会到寺庙里去,花事和佛事便紧密地连在一起。因此,在皇家园林还没有开放为公园的年代,到寺庙里赏花,是很多人一个共有的选择。 过去,老北京坊间有个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这四句话,合辙押韵。意思是说,开春赏花,不能不去这四座古老的寺庙,那里有京城春花的代表作。 那时候,到那里赏花,就跟现在年轻人买东西要到专卖店里一样,是老北京人的讲究。这便看得出是民俗的力量,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赏花,讲究要拔出萝卜带出泥,连带出北京自己悠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儿来。就跟讲究牡丹是贵客、芍药是富客、丁香是情客、海棠是愁客一样,每一种花要有一座古寺依托,方才剑鞘相合、鞍马相配,葡萄美酒夜光杯,相得益彰。 这四座古寺的花事繁盛,一直延续到民国。起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泰戈尔访问北京时,徐志摩还专门陪同他到法源寺里看花。读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看得到崇效寺施“大肥”,方能花开茂盛的绿牡丹和黑牡丹。这是崇效寺的绝活儿。新中国成立初期,崇效寺的这些牡丹全都被移植到中山公园,赏花更近便了。 唐花坞 北京市的中山公园里有座唐花坞,是北京最早的室内植物园。从民国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很久一段时间,寒冷的冬天想看鲜花盛开,只有到唐花坞。 北京有这么一个中山公园,公园里有这么一个唐花坞,要感谢朱启钤。一九一四年,他任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有了这份权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皇家的园林建成了面向民众开放的公园。如果没有他,不知道在北京要晚多少年才能建成一座公园、一座唐花坞。 当然,除了权力,还得有眼光和公心。将权力化为私利者,从古到今都大有人在。相较之下,便越发显得朱启钤的难得。 当时,他向政府各部要求捐款改建这个公园,每个部都捐了一千块银元,朱启钤一个人捐的也是这个数,足见他这个人和一般的官府之人不尽相同。 朱启钤不仅是官员,还是建筑家,中国营造学社就是他创办的。中山公园改建之初,他新建了一些亭台楼阁,唐花坞是其中第一批建筑,中间是一座八角亭,两侧呈扇面式,上铺蓝色琉璃瓦,中西合璧,分外醒目。 建了唐花坞之后,得有珍贵的花才相配。他家有一株珍贵的昙花,高达五尺,每到花期,他都会让人把昙花搬至唐花坞,供众人观赏昙花一现的珍贵一刻。这也让人们从另一个侧面,见识了朱启钤这个人。 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和荷花池边的水榭,也都是当年朱启钤主持建造的。民国时期,很多画展在水榭举办。尽管后来有人批评水榭建得太偏,不大显眼,发挥不了作用,但是,当年有这样的设计,为百年后的今天留下这样的景观,也实在是不容易了。 如今,外地游客到故宫的人多,到中山公园的则很少。与故宫的人山人海相比,这里像是万丈红尘之外,有别处难有的清静。 1.作家肖复兴2024年全新文化散文签章版,附赠藏书票 2.一场胡同巷陌里的京华梦;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步;一半人间烟火,一半诗情画意 3. 温文尔雅,有理有据,不着痕迹地展现老北京的文化风情与独特韵味,再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