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你不了解的十国春秋:马楚、南平
ISBN: 9787205100025
水龙吟,原笔名明轩公子,生于无锡,长于苏州,90后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吴江融媒体驻站嘉宾,对春秋、六朝、十国等乱世纷争的中国历史有独到研究,已出版《玉树流光:南陈帝国兴亡录》、《十国春秋之乱世圣主徐知诰》等6部通俗说史作品。自由音乐词作家,原创歌曲《日落晋陵渡》被酷狗和百度云音乐收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闲暇之余喜欢旅游,将诗和远方定为生活的追求。??
852年是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此时的大唐王朝虽经安史之乱后威风不再,但通过这位号称“小太宗”的有为之君的努力,竟然也迸发出一丝生机。于他眼中,似乎这只不过是他执政生涯中很稀松平常的一年,除了大诗人杜牧的离世略有一些遗憾外,一切都显得波澜不惊。 然而大风起于青之末,就是在这稀松平常的一年中,诞生了四个日后一举分割唐帝国的煞星,他们分别是吴越国君钱镠、马楚国主马殷、淮南霸主杨行密以及李唐的历史终结者——后梁太祖朱温。而本书的主人公之一马殷,在这四人中当数最不起眼的一位,论霸业自然不如朱温、杨行密,就单论后世的知名度,也要比钱镠差很多。但是,也恰恰是因为他,扭转了整个湘江大地与中原之间的定位,直至今天。 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其履历表(本纪)上一般都会在关于他出生时的种种天上异象抑或是幼年时的奇遇上大书特书一笔,可马殷是个例外;无论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新旧五代史”还是说以南方国度为中心的《十国春秋》,甚至说是主讲荆湘大地的《三楚新录》,都对马殷从出生到青年时期这段语焉不详,甚至可以说是只字不提。只是提到马殷字霸图,连出生地都出现了三个版本——许州鄢陵说、许州扶沟说、蔡州上蔡说。而论及祖上,更是以一句“自云伏波将军马援后”一笔带过。当然,一本正经地讲这也实属正常,年轻时候的马殷只是一个木匠,按照古代士农工商的顺序,作为一个手工业者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而且,从马殷后来弃木工而参军来看,他这个木匠当得估计也不入流。 好啦,既然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挖掘,倒不如从历史上已有的记载中去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而翻看史料,马殷的第一次登场亮相就是作为秦宗权的部下,被编入孙儒集团军担起南下攻略江淮的重任。 秦宗权是谁?也许对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不熟悉的朋友未必知道他,但是说起黄巢,那可就是妇孺皆知了。毕竟,“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是随便一个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背诵出来的。当然,课本只会教我们黄巢作为诗人的一面,作为起义军领袖的一面,但绝不会告诉我们他吃人的一面。 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 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 这段话寥寥数语,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恐怖的吃人操作流程。问如何将活人加工成人肉,这其实和把大象放冰箱是一个道理——三步走,第一步将人投进大石臼或大磨盘,第二步捣碎或碾碎,第三步即是捞出来去骨后就可以吃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黄巢吃人和秦宗权有什么联系?原来,在黄巢鏖战河南之际,秦宗权作为唐朝一方藩镇,竟然和黄巢合流了,甚至还将吃人肉的方法学了下来。更为恐怖的是,为了延长人肉的保存时间,他竟然用起了腌制模式,成了继黄巢之后又一个恐怖的食人魔王。 如果希特勒不发动战争,也许世界对其独裁之下的德国并不会大加批判,但当他将战火燃烧到德国之外时,人们对其的憎恶与诅咒便油然而生了。同样,作为节度使的秦宗权倘若只是关起门来自行做着食人的恐怖事情,也许不会让他的骂名远播,可他似乎并不屑于局促在小小的河南蔡州一隅,而是发起了对四面八方的侵袭,伴随着这些侵袭,蔡州军团食人魔的名声也便传去了四面八方…… 因为河南地区是黄巢部队撤离长安后的重灾区,所以周围各个节度使实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又因为秦宗权在这次大规模战斗中站在了黄巢一方,反而使得他的实力得以保留。当硝烟散去,秦宗权环顾四周,猛然发觉此刻的形势正如一句网络用语所说:能打的一个都没有。在那个力大为王的时代,这无疑是滋长了秦宗权攻略四方的野心,于是乎,一场波及整个华中地区的战争由此打响。 885年,秦宗权命弟秦宗言攻荆南(今湖北江陵一带);秦诰出山南,攻襄州(今湖北襄阳);孙儒破东都洛阳,围陕州;陈彦寇淮、肥;秦贤略江南;秦宗衡乱岳、鄂。 蔡州军团所到之处,屠老孺,焚屋庐,史书记载:“自关中至青、齐,南至荆、郢,北至卫、滑,皆麕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在秦宗权这次四面放火的军事行动中,我们撇开一些闲杂人等,将目光聚焦到孙儒军团,因为此时的马殷恰巧就在这个军团中服役,而这个军团里的一些骨干日后将搅乱整个中国南部的格局。 作为军团的首脑人物,孙儒的战绩可谓是相当耀眼,我们先来看一组战绩—— 光启元年(885)六月,孙儒奔袭洛阳,数月间便攻克唐朝东都,并击退河阳节度使的援军。 光启元年(885)十二月,孙儒乘胜攻打郑州,攻克郑州后旋即东渡黄河,夺取了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的地盘,兵锋直抵宣武节度使朱温辖区。 既然是秦宗权帐下的可塑之才,攻坚任务自然当仁不让,孙儒也再次接受新的指令:南下江淮,夺取淮南大地。当时的淮南基本包括了今天江苏中部、安徽北部及湖北部分,是唐王朝最为豪奢之地,天下赋税十之八九便取自于此。而坐镇淮南的是谁?淮南节度使、渤海郡王、名将高骈。 高骈可谓是大唐晚期体制里淬炼出来的最后帅才了,出身高门,长期奋战于西南一线,在对吐蕃、安南、南诏等西南政权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可以说,南诏便是因其而亡。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被国家寄予厚望,期待着能够成为王朝中兴的得力干将,却在黄巢之乱中作壁上观,甚至上书朝廷,斥责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是个如汉更始帝一般的昏庸傀儡。李唐政权名望扫地的同时,也让他自身受到了各方诸侯的质疑。 而孙儒军团南下的时间点也是掐得相当好(不排除孙儒自身做了充足功课),当时高骈手下毕师铎反水,囚禁了高骈,淮南一带成了权力真空区。不光是淮南地区,就连和高骈防区毗邻的浙西地区也出现了类似事件,浙西地区一把手周宝同样遇到了手下反叛,自己被围困在了常州城中。 江南江北同时起火,这不得不说是老天给予孙儒的良机。当然,良机永远不会只垂青于一人,在江东这片土地上,又蹦出了孙儒的两个竞争者,而且这两人还并不好对付,分别是南吴国的实际奠基者杨行密以及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他俩分别打着为老上司高骈及周宝复仇的旗号,向扬州和常州杀奔而去。 先说杨行密,在十国乱世中,杨行密号称是“十国第一人”,那能征善战自然是不遑多让的,毕师铎虽然有高大的扬州城以及数量不输于杨行密的军队作倚仗,但在经年累月的攻防战中还是被迫退出了扬州城。 拿下扬州城的杨行密也许是过于喜悦,犯了两个致命性错误,直接让自己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其一是当时贮存在城西的粮草及攻城器械没有及时运入城内,其二就是没能追亡逐北,消灭毕师铎所部。 那么,没能运进城的器械钱粮孙儒给照单全收了,从扬州城逃出来的毕师铎所部也被孙儒给收编了,一箭没放就捡到了这么多尖端装备,这是妥妥要成为王者的节奏啊。当然,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幸福来得太突然也易乐极生悲。 就在孙儒准备顺势拿下扬州城之际,老上司秦宗权突然来信,邀其北归。原来,自从孙儒军团脱离后,秦宗权在与邻居朱温的摩擦中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孙儒北返,击败朱温,这是秦宗权迫切需要的。但问题来了,孙儒会放弃这唾手可得的淮南大地吗?当然不会!可形势似乎并不允许孙儒拿主意,因为当时孙儒不过是军团的副帅,而名义上的主帅是秦宗权的弟弟秦宗衡。作为弟弟,兄长有难岂能见死不救?于是乎,秦宗衡下达了北归指令。 领导脱离基层,但又喜欢瞎指挥,那作为下属应该如何?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做法。高骈选择了写信谩骂(斥责僖宗),毕师铎选择了以下犯上(囚禁高骈),而作为十国乱世中凶悍狡黠首屈一指的孙儒,自然更是不走寻常路。在假意听从秦宗衡意见北归,召集诸将的聚会上,孙儒手起刀落,于席间就击杀了这位毫无存在感的领导。 为什么说秦宗衡毫无存在感呢?因为孙儒摆了这么一出鸿门宴之后,居然也没见什么人出来闹腾,甚至说秦宗衡的族弟秦彦晖都默认了孙儒的上位。当然,凡事也会有例外,有一位名叫安仁义的沙陀人就在这次兵变后率部脱离了孙儒军团,投奔到敌对方杨行密的帐下。 沙陀人,是活跃于唐末和十国间的一个民族,他们原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在唐朝末年的乱局中异军突起,甚至入主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政权。即使在其他政权里,也总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安仁义是怎么在秦宗权手下任职的,史书也语焉不详,但从他这一举动来看,至少他和孙儒不对付。 市场上相关的历史书都是将“五代”和“十国”放在一起进行讲述,成为“五代十国”,因为他们的历史短暂且相关。其实“十国”中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故事,需要人们的开拓。南唐是了解“十国”的切入点,进而可以将别的九个国家的故事逐一展开,呈现在大众的面前。马楚和南平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有很多喜欢历史的读者有这方面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