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引

逻辑新引
作者: 殷海光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逻辑新引
ISBN: 9787222188716

作者简介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1938 年考入西南联大,师从金岳霖教授。曾任教于金陵大学等,他是李敖、林毓生、陈鼓应等知名学者的老师,影响了包括龙应台、柏杨、董桥等在内的一代文化名人。殷海光毕生致力于逻辑学的普及与推广,代表著作有《逻辑新引》《中国文化的展望》等,另撰有大量论文、时评、书评、随笔、译文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逻辑的用处》 “逻辑对于人生的用处,也是比较间接的,但间接的学问,若是没有,则直接的学问无由成立。例如,没有数学,我们想象不出物理学怎样建立得起来;同样,没有现代逻辑的技术训练,思维毫无把握,弄哲学也就难免走入畸途歧径。……” 吴先生抽了一口烟,继续说道:“就我数十年所体会到的种种,从浅处说吧!究习逻辑学的人,久而久之,可能得到一点习惯,就是知道有意地避免在思想历程中的种种心理情形对于思维的不良影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吴先生的嗓子渐渐提高了,“人类在思想的时候,多少免不了会受到种种心理情形的影响。受这些心理情形的影响,并不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思想结果:它有时固然可以使我们碰到正确的思想结果,然而碰不到的时候恐怕更多。” “这一类的心理情形真是太多了!我现在只列举几种常见的吧!第一,我要特别举出成见。成见是一种最足以妨害正确 思维的心理情形。”老教授严肃地说,“譬如一个人早先听惯了某种言论,或者看惯了某种书报,他接受了这些东西,便不自觉地以此为他自己的知识,或是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之见。以后他听了别的言论,或是看到别的书报,便不自觉地以他先前听惯了的言论,或是看惯了的书报,作为他评判是非的标准。假若别的言论或书报与他先前听惯了的言论,或是看惯了的书报相合,那么他便欣然色喜,点首称善。假如不相合的话,那么便很难接受;火气大的人甚至会痛加诋毁。至于他所听惯了的言论和看惯了的书报究竟是否正确,别的言论或书报究竟是否正确,那就很少加以考虑了。 “不要说平常的人吧!就是科学家也难免如此。科学家主张某种学说,久而久之,便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固执那种学说, 以为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有新起的学说与之相反,往往不仔细考虑,横加反对。例如,二十世纪初叶,好像是一九○二年吧!索迪倡原子蜕变学说,当时的科学家,闻所未闻,群起揶揄非笑。在心理学方面华生倡科学的心理学、反心灵论,这种学说和当时盛行的麦独孤的主张大相抵触。麦独孤听了很不顺耳,于是讥讽他、嘲笑他,写文章攻击他。这类的情形在科学史上多着哩!我不过随便列举一二罢了!” “怎样免除成见呢?”王蕴理插嘴问道。 “很难!很难!”老教授皱皱眉头,“第一,要有反省的精神。时时反省,看看自己的思想结果和知识是不是有错误。第二,要有服从真理的精神。你们知道印度中古时代的情形吗?印度那时学术很发达,派别有百余家之多,真是诸子百家,异说争鸣。当时,印度的学者常常互相辩难,可是,在他们辩难之先,往往表示:我若失败了,立刻皈依你做弟子,或者自sha以报。辩论以后,那失败的一方面,便这样实行,没有强辩,也没有遁辞,这种精神,非常可佩。但是,这种精神,谈谈是很容易的,实行可就不容易了。 ◇殷海光教授13年间3次修订,让逻辑学变得轻松有趣,零基础也能快速掌握这门非常有用的知识。 ◇以香港亚洲出版社1955年初版为底本,新增多处注释,每章总结提要,方便快速把握知识重点。 ◇逻辑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严密,精确辨识生活中的种种谬误,有效避免思维陷阱,免交智商税。 ◇教你如何辨别是非,尤其是生活中无处不在似是而非的推论,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