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作者: 冯友兰|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ISBN: 9787510060236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内容简介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 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 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 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 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 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 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 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 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 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 的基本思想。 1.1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 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 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 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171中的那种地 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 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 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 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 是在人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 ,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 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 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 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 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 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 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 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 ,首先耍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 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 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 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 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 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 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 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 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 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 ,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 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 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 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 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 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 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 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 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 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 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 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 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 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 ,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 ,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 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入顷乎自然 ,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 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 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 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 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 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 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 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 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 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 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 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 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 :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 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 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 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 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 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 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 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 价值。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 价值,有的人或许喜欢称之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 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仅限于宗教, 除非宗教在这里的含义和我在上面所说的不同。举例 来说,基督徒看爱神是一个宗教价值;而在斯宾诺莎 的哲学思想里,神的含义就是宇宙。严格说来,基督 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 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 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便是一个伦理价值。因 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问题。 它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爱神”才 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 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 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 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 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 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 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 ),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 道德的价值。《道德经》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 道日损。”这里不谈“损”和“益”的区别,我对老 子这句话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这句话是为了藉此表 明: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 是心灵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 知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有维也纳学派加 以阐述。但是,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 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认为哲学的功能只是为 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学的性质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 诗;但是,从他们的论辩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学 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 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 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 ;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 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 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 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 ,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 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 与精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 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 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 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 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搀杂想象和迷信。 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 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 分。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