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郑和)/辅国良臣

名垂青史(郑和)/辅国良臣
作者: 编者:华惠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3.8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名垂青史(郑和)/辅国良臣
ISBN: 97872050894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奉旨远航,树立国威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和助手福建人王景弘 等人,率领27800余人,分乘“清和”“惠康”“长 安”“安济”“清远”等62艘宝船和140余艘其他船 只,浩浩荡荡从南京起航,循着长江,抵达苏州府太 仓刘家港,进入大海,途经浙江温州港,到达福建长 乐太平港,等待东北季风到来时驶向大洋。 太平港,原来叫马江,因为是郑和下西洋停靠的 *后一个**港口,希望讨个吉祥,才改名为太平港 。这里不仅是供郑和船队停泊的港口,也是船队补充 给养、修理船只的重要基地。 当时,恰巧有吕宋、淳泥两国前来朝贡的使者尚 未回国。明成祖知道后,特命他们搭乘郑和的船队, 并由其护送回国。两国使臣感激不尽,而他们也有幸 成为宝船队接送的**批外国使臣。据传,明成祖之 所以选定郑和出任正使,是因为*了鸿胪寺序班袁忠 彻的举荐。袁忠彻和父亲袁珙都是当时**的相士, 相面识人,技艺高超。从前,明成祖在北平做燕王时 ,袁珙就预言他在40岁之后会登基称帝,后果然应验 。据袁忠彻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 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 虎步,声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想选派郑和 统兵出航,曾征询袁忠彻的意见,袁忠彻回答说:“ 三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 可任。”明成祖大喜,就命郑和出任正使太监,王景 弘为副使太监,协助郑和完成此次出使任务。当然, 这也与郑和杰出的政治、*事才能,以及**的特殊 身份分不开的。 首先,郑和是“靖难”的功臣,深得明成祖的信 任。其次,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 事指挥才能。少年时,郑和就在*中服役,后转入燕 王府,成年后又参加了靖难之役,随明成祖出生人死 .转战南北,历经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再 者,郑和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并 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此外,郑 和还具有**的外交才能,下西洋之前,曾出使过暹 罗和*本,具有外交经验。而郑和特殊的**身份, 也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他熟悉伊斯兰教地区的习俗 ,又尊重佛教,而航海所经之处,不是信奉伊斯兰教 ,就是信奉佛教,共同的**信仰,有利于他们相互 沟通,赢得当地民众的认可。 到了十一月,东北季风吹起的那一刻,郑和船队 从太平港徐徐驶出。经过**天的航行,船队到达了 **个目的地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一带)。 吕宋国盛产黄金,因此,这里的百姓都很富有, 社会也比较安定,很少有人为了蝇头小利发生争执, 所以官府很少接到百姓的诉讼文书。这里距离福建漳 州很近,两地之间经常有商船来往。这年,吕宋和浡 泥(今文莱)都派遣了使者前来中国朝贡,适逢宝船队 正要下西洋,这两国的使者就顺便随郑和的船队一起 回国了,他们有幸成为宝船队接送的**批外国使臣 。 当庞大的船队来到吕宋的时候,近两百艘大船同 时出现在港口的情形,大概会令每一个目睹这一幕的 吕宋人终生难忘。在庄严威武的仪仗队的**下,郑 和会见了吕宋国王,转达了明成祖的问候以及希望两 国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并将明成祖赏赐给吕宋国王 的礼物郑重地交到他的手中。 吕宋是个小国,能够得到明成祖这样的重视,无 疑为**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以吕宋国王很热 情地接待了郑和的使团。 使团在吕宋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就继续顺着季 风向西南方向航行。不久,船队到达苏禄(今菲律宾 苏禄群岛)。苏禄国信奉伊斯兰教,政权主要控制在 东国酋长、西国酋长、峒酋长三位王侯的手里,其中 以东国酋长权势*大。洪武初年,苏禄曾大举侵犯淳 泥,几乎使淳泥**。此次郑和到达苏禄,主要是应 淳泥使者请求,奉明成祖之命,前来化解两国之间的 矛盾。苏禄统治者见明朝国力强盛,船队声势浩大, 不敢用强,只得接*调解,两国化敌为友。随后,郑 和率领船队前往淳泥。 在浡泥,郑和船队*到热烈 欢迎,淳泥酋长麻那惹加那乃还派使者前去迎接。郑 和则亲自前去拜谒,并举行仪式,代表明成祖册封麻 那惹加那乃为淳泥国王,又将册封诰敕、国王令章, 连同一些服饰和财物,一并赏赐给麻那惹加那乃。麻 那惹加那乃感激不尽,热情款待郑和等人。为了感谢 明朝的庇护之恩,三年后,麻那惹加那乃亲自率领淳 泥使团前往南京朝贡,那是明朝**次在本土接待外 国国王。明成祖**高兴,临别时又送给他许多财物 。 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