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 原名君默,后更名尹默,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早年曾赴日本研修,191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时期,曾为《新青年》六大编辑之一,发表多篇白话诗,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并参与创建了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其书法以“二王”为宗,辨证地看待碑学与帖学,在融合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书法体系。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有《谈书法》《书法漫谈》《书法论》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 谈中国书法 中国的书法有它悠久而光辉的传统,但是,这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旧中国,大抵只是凭着个人的爱好去随意学习,借资消遗,或是供有钱有闲阶级点缀装饰之用。这种艺术活动只限于少数人范围之内,与广大群众是不发生重大关系的,因之缺乏生气,逐渐衰退。如今,政府关心人民文化生活,重视祖国优良文化遗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书法艺术和一切民间艺术一样得到了应有的安排与发展。 我国的汉字是经过好多次体变的,最初由原始的简,发达到了繁,繁了,又觉得不便于应用,又必须简化。自大篆变而为小篆,由此而隶,而楷,中间还有章草、今草、行书等等。每当一种新体字出现的同时,也就出现一批新体字书家。如秦代李斯之小篆,汉隶之蔡邕、梁鹄、钟繇诸名家。钟繇又善作楷书,王羲之、献之继承而加以发挥,遂为后世楷则。楷书中魏晋南北朝又各有其特异的风格,到了陈隋时代,形态与魏晋更不相同。唐承其绪,褚遂良、颜真卿相继加以变革,崭然新样,启迪后来。赵宋以还,正楷虽不如前代,而行楷盛兴,这是字体简化演进过程必然的趋势,也是美观和实用逐渐统一的要求所促成,因而行草体也有了灿烂的新气象,为前代所无。就草书说来,章草有索靖诸人擅场,今草晋代已盛行,羲、献父子最有胜名,至唐朝张旭益加纵肆,时人叫它作狂草。怀素师承其法,后世遂以为草书准则。行书自后汉以来,因其简易,最便于用,历代通行,名家辈出,大抵皆以羲、献为宗,而各有别出新意。今人亦多致力于此,这是可以理解的。以上所述只是一个大概。 字体之变,总是由繁而简,正和现代简化汉字的用意一样,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愿,因它便于人民使用。便于用,才能表现出文字实用一方面的功能。书家随着时代的需要,要求把新体字写得美观一些,就有了艺术价值,因而增加了人民的爱好,也就对于广泛应用加了一把推动力量,现行简化字体必须写得好看,这是人人所要做到的事。但在简字通行表中,有一些字是由草体转化来的,草体本是把正体简化,点画另作安排,它是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的。现在又要由草变正,便得从新安排点画,这却不甚容易。如何安排得妥帖方始美观,就须要我们书法界的人士各出新意,把它配合好,这是当前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取法的是,前代杰出的书家,没有一个不是既要尽量师承前人优良的体制,又要适合现代,而且要提高现代的风尚,这就可以明白,“古为今用” 的实践意义了。 沈尹默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为书法理论的完善与创新和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本书中,沈尹默先生把汉字字体的发展与书写工具毛笔的发展结合起来,论证了书法的根本笔法,再扩展到笔势、笔意,构建了一套实用的书法理论体系。 除书法理论外,沈尹默先生还叙述了自己的学书经验,给出了具体的习字方法,并对一些书法名家的书论和碑帖作品进行了解读与赏析。 本书还为书中提及的大量碑帖名作配上了拓本插图,让读者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与沈尹默先生一起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