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共10册)(精)

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共10册)(精)
作者: 编者:童超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19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少年彩图版共10册)(精)
ISBN: 978755021673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清》 努尔哈赤建后金 八旗制度的形成 女真人早在原始社会氏族制度时期,就存在着一 种叫“牛录”(箭的意思)的组织。出猎或行军时, 参加者按族寨(满语称为“嘎山”)结合,10人为一 “牛录”。“牛录”作为一种临时的组织,出行则合 ,归寨则散。这既是当时女真部落涣散条件下的产物 ,又反过来延续了女真族的分裂。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行动中,努尔哈赤把不断 合并的诸申、伊尔根(自由民)编入“牛录”,并把 它加以扩大。规定300人为一牛录,每一牛录设置一 名牛录额真(主的意思,汉译为“佐领”);5个牛 录组成一“甲喇”(汉义“世、代”的意思,汉译为 “参领”);5个甲喇组成一“固山”。每固山以1旗 为标志,所以固山为旗,固山额真就是旗主(汉译为 “都统”)。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正式建立黄 、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增设镶 边的黄、白、红、蓝四旗,这样就形成了满洲正黄、 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八旗之间,各树己帜,互不统属;努尔哈赤为八旗最 高统帅,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其他六旗由努尔哈赤 的子弟掌领。 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还兼有征赋、服役的 职能。后金国筑造城寨、运输物资等力役,都按旗分 派各牛录人丁担任。官用谷粮、战时急需的战马和舟 船,也由各牛录备办。同时,八旗制又是后金进入辽 沈之前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八旗的各级额真既要执 行汗的命令,派人夫屯田服役,统率士兵作战,又要 尊奉汗谕,统辖下属人员。 八旗壮丁平时耕猎放牧,战时披甲出征。努尔哈 赤、皇太极平素重视军队操练,严格军纪,屡颁军令 ,奖勇惩懦,经常举行操练和检阅,还以身作则,奋 勇冲杀。在君汗的激励和带动下,八旗军队成为一支 骁勇善战、屡败强敌、所向披靡的劲旅,先后大败明 兵于萨尔浒、平阳桥、松山,多次入关,千里突袭, 直抵北京城下,为进取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建满文 长期以来,女真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讲女 真语,写蒙古文,这日益成为女真社会发展的一个障 碍。努尔哈赤遂倡议并主持创制了满文。万历二十七 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令当时最有学问的额尔德 尼和噶盖参照蒙文字母,结合女真语音,拼读成句, 创制出了满文。这种草创的满文,没有圈点,后人称 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从此,满族有了 自己的拼音文字。满文制成后,努尔哈赤下令在统一 的女真地区推行,成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 带。后金建立后,统治者用满文大量翻译汉文典籍, 大力汲取汉文化,特别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 加速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满族文化的进步。 同时,满文记载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建立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注意策略,远 交近攻,武力征服与和平手段结合:拉拢蒙古、朝鲜 ,表示和睦;对明朝表示恭顺,多次亲赴北京朝贡; 建设赫图阿拉(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 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初步厘定法律;同明朝 加强贸易,换取粮食、布匹、铁器等生活和军事物资 ,加强补给和储备;注意延揽人才,选贤任能。经过 一系列的准备,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 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定都赫图阿拉,建 立金国政权,年号天命,史称“后金”。 萨尔浒之战 激战萨尔浒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初,明廷任命杨镐为经 略,出兵10余万,号称20万,分四路进攻后金,同时 出兵的还有朝鲜的军队和女真族叶赫部的军队。明军 原计划四路军合围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但由于赫图阿 拉地区大雪封山,再加上明军长途跋涉,极其疲惫, 没能按照原计划如期合围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听说明 军来了四路人马,笑着说:“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 去。”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同年三月,明军 总兵杜松所率的2万多人的西路军到达萨尔浒(今辽 宁省抚顺市东大伙房水库所在地),在山麓扎下营寨 。随后,明军派出部队攻击驻扎在附近一座小山上的 少数后金军。此时,四贝勒皇太极带领的后金先头部 队赶到,两面夹击明军,明军大乱。当天下午,努尔 哈赤的大军赶到,立刻冲击明军的营垒。明军只这一 路人马,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再加上地形不熟,远 道疲惫,渐渐抵挡不住,结果杜松这一路人马全军覆 没,杜松死难。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