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育儿百科:0—7岁儿童保健常见问题解答
ISBN: 9787220136672
《育儿百科》编委会团队由来自quan国著名三甲专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知名专家带领组织编写,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在我国妇女及儿童保健专科领域具备ji高专业水平,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团队成员从主编到编委,多年来一直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肩负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推动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社会职责,本书的编著出版正是他们多年来积极投身医学科普宣教工作的经验总结。
二、怎样理解晚期新生儿“振长”? 很多新生儿爸妈会观察到,宝宝经常憋劲儿 蹬腿、满脸通红。宝宝在吃奶时这样,睡觉时也这 样,有时候还会发出“嗯嗯”的声音,双手紧握拳 头,很难受的样子,好像人大便时有困难一样,又 好像在挣扎什么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可能 有 6 个原因。 1. 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刚出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于这 个陌生的环境需要逐步适应,当宝宝睡着后稍微听 到一点儿声音,就可能被吓 醒;甚至有时候自己放个屁 也会把自己吓一跳,然后他 们会踢一下、哼唧几声等。 ★ 建议: 出生 3 个月 内的宝宝,可以通过“裹 襁褓”模拟在妈妈肚子里 的环境(图 1),增加些束缚感,有助于增强宝宝安全感,这样也可以让宝宝 睡得踏实一些。 2. 生长速度过快 宝宝的皮肤、肌肉、骨骼都在快速生长,对于 这种不适感,宝宝会通过挥动胳膊、蹬腿、哼哼唧 唧等表现来缓解。宝宝出生的 3 个月内,体重能增 长一倍,身长也比出生时长 20% 以上。 ★建议:宝宝处于快速生长期时,家长可以经 常帮宝宝做抚触操,按摩宝宝的小身体,这也有助 于缓解宝宝生长带来的不适感。 3.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宝宝的营养会直接通过脐 带输送;但宝宝出生后,就需要自己吃奶,然后经 胃肠道完成消化吸收及排泄。这个过程从开始到成 熟,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发育。另外,出生 3 个月 内的宝宝生长发育很快,为了满足自身快速生长, 宝宝会吃得多、拉得多,这样会使不成熟的消化系 统“压力”更大。为了缓解肠胃的“压力”,宝宝就 可能经常扭动身体来让自己更舒服一些,这也就是 家长们经常看到的宝宝憋劲儿、蹬腿、哼唧等表现。 ★建议: 刚出生的宝宝, 胃是呈水平位的,容 量也小,胃的出口紧、入口松,再加上宝宝大脑皮 层控制反射的能力差,其吃完奶后,奶水就会反流 出来,引起溢奶和吐奶。因而宝宝每次喝奶后,家 长都要给宝宝拍嗝,必要时应少食多餐。 4. 深浅睡眠转换 小宝宝的深浅睡眠转换周期很短,出生不久的 婴儿大概 20 分钟就会转换一次。随着月龄的增加, 宝宝的睡眠周期会发生改变。深睡眠的周期会延 长,逐渐趋向于成人睡眠。当深浅睡眠转换时,宝 宝可能会出现哭闹、蹬腿、哼唧,感觉像快要醒来 一样,这和成人睡眠期间出现翻动身体、伸懒腰的 情况是一样的(图 2)。 ★建议: 当家长发现睡着的宝宝有这样的动作 时,可以轻拍宝宝,帮助宝宝接觉。如果这招不好 使,家长可以俯下身子,轻轻地挨着宝宝,增加宝 宝的安全感,同时继续轻拍宝宝。如果还是不行, 或者宝宝睁开眼睛等,便要查看宝宝是不是尿了或 拉了,是否需要换尿不湿;或者差不多到了该吃奶 的时间,宝宝饿了,便需要给宝宝喂奶;或者宝宝 单纯是睡醒了,想让家长陪伴等。 5. 肠胀气或肠绞痛 除了上述表现,平时宝宝清醒的时候,若有持 续的烦躁、哭闹(比如每天在固定时间点哭闹,尤其是傍晚或晚上,并且是一阵一阵地哭——肚子痛 的时候会哭闹得更厉害)、 总放臭屁、肚子咕咕响, 那宝宝可能是有肠胀气或 肠绞痛了(图 3)。肠胀 气也是会影宝宝睡觉的, 宝宝睡着时肚子胀气,自 然会表现出难受的样子, 甚至哭闹等。 ★建议:宝宝难受得厉害时,家长可以用“飞 机抱”的方式抱一会儿宝宝,或通过裹襁褓、按揉 肚子等方法让宝宝安静下来,最好不要频繁给宝宝 吃奶,有时喂奶反而会加剧肠胀气。平时喂奶后, 家长一定要帮宝宝拍嗝,经常帮宝宝以顺时针方向 按摩小肚子。宝妈以母乳喂养时,最好避免吃刺激 性和容易胀气的食物。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宝宝有 效预防和缓解肠胀气(图 4)。 6. 太热了 由于宝宝穿得多、盖得厚,或者天气热家里温 度高,宝宝因为热而出汗多,这时宝宝热得难受,但又不会说话,只能向家长发出这样的信号——蹬 腿、抓脸、哼唧等,以此告诉家长“我热啦”。 ★建议: 当宝宝有这些表现时,家长也可以摸 摸宝宝脖子后颈部,看是不是热了,身上有没有出 汗,甚至湿了衣服,如的确有这样的表现,那就要 注意给宝宝穿少盖薄。建议宝宝穿盖的衣物跟爸爸 一样多。如果家里也热的话,应注意开窗通风或是 开空调、电风扇来降温,让宝宝感觉舒服就好了。 (何建) 华西妇幼zhuan家团 送给新手父母的科学育儿锦囊 《育儿百科》编委会致力于帮助新手父母 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学习从容养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