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梵文文物释证稿

古遗梵文文物释证稿
作者: 张保胜|责编:伍珺涵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0.70
折扣购买: 古遗梵文文物释证稿
ISBN: 9787547519271

作者简介

张保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研究所教授,长期致力于梵文、巴利文、印度宗教哲学史、梵文文物的研究。十几年来奔波于国内各大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管单位,收集、整理新出土、新发现以及收藏和遗存的梵文文物。著有《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译有《薄伽梵歌》等。

内容简介

《古遗梵文文物释证稿》(以下简称《释证稿》)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元明清遗存蓝扎体梵文文物的解读与研究”之今名。该项目2004年立项,2007年顺利结项。历经3年,完成了30多万字的释证书稿,制备了350多张电子文物图片。该《释证稿》的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管单位等国内的文物部门和个人收藏者,内容是新出土、新发现、收藏和遗存已久的佛教文物,其大者如北京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和五座小塔的梵文铭文图片300张,小者如景德镇古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官窑曼荼罗青花瓷匙和广西博物馆收藏的怪异体梵文字轮法镜等图片。此外还有很重要的出土文物图片,如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几件金质佛像及其铭文、清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打造的铭刻梵字的镶嵌珍珠宝石金塔、敦煌元代梵文沙符、敦煌莫高窟北区新发掘的几件法身偈、湖北明代张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法被图》及几件明正统铜佛牌等。 《释证稿》中主要涉及不同于国际学界所习知的异体梵文文物,绝大部分为蓝扎体。此外还收进了类蓝扎体、悉昙体和几件不知名称的怪异体梵文文物,这后几件怪异体梵文文物曾困惑我20多年。而今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我在完成这项国家规划项目的过程中,一举解决了这些怪异体的疑难。这几件文物上数百年来从未被世人所识的古文字得到释读,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参籍 本书的宗旨在于解读和诠释。首先是解读,相应的英文是decipher,即对鲜为人知的古文字的释读。这是本课题的入门。初见这些文物,如读天书,不知从何处着手。也许费了移山气力才读通了一两个或几个字母,就凭这几个字母与《大藏经》中比较易懂的悉昙体和汉文旧译对勘,往往会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拙著中的几幅怪异体法镜铭文拓片,让我困惑了20多年,在作《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副易读通的法镜拓片,一勘对,竟与那几幅困惑我20多年的法镜铭文完全一样,这真如喜从天降,令我豁然开朗!看来,对勘是解读文物的有效手段。解读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将整个研究过程分为8个层级,由外而内,如剥春笋,层层深入,直至核心见到真谛。该研究的8个层次如下: 1.解读,拉丁转写(与铭文一一对应); 2.断字断句,将并列的某些梵字(音节)合并组成字词,进而复原成语句; 3.勘名,从汉译佛经勘出文物的汉译名称,如“三字总持咒”“种子曼荼罗”等; 4.勘译,从汉译佛典勘出铭文陀罗尼音译,经典所没有的,笔者新译; 5.勘典,从佛经勘出铭文所出汉译佛典(第3、4、5项尤其困难,因为《大藏经》浩如烟海,从中查得某条陀罗尼及其名称犹如海中觅粟,且经中鲜有蓝扎、类蓝扎等经文); 6.意译,凡有语义的均意译,供读者参考; 7.诠注,包括梵语难字的语法形式,引文的出处、典故,版本的校勘等; 8.研究性报告,如考释对象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渊源、流布、价值等。 这一课题,若就广义,即“梵文文物的解读与研究”(含贝叶经)而论,它起源于18世纪英国,而后相继而起的有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直到今天仍方兴未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和丰硕成果,但在人才和研究规模等方面都不及这些国家。本课题的对象并不是广义的佛教文物,而是古代遗存的蓝扎(含类蓝扎和其他怪异)字体的梵文文物。蓝扎体文物几乎仅遗存于藏传佛教流布地域,也即仅存于我国境内。与此相关的世界性研究微乎其微,唯有一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村田治郎主编,长尾雅人、藤枝晃等著名学者参与的《居庸关》一书。这是对我国元代建筑居庸关云台六体铭文(含蓝扎、八思巴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和汉文)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始于1943年,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著作值得参考。 在参籍方面,除上述著作外,还有林光明主编的《大藏全咒》,丁福保的《佛学大词典》,陈义孝的《佛学常见辞汇》,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阅藏知津》《藏传佛教辞典》,Monien-Williama的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A. F. 施坦茨勒著、季羡林译《梵文基础读本》,日人编著的悉昙类书籍,任继愈的《中国佛教史》,吕澂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建福的《中国密教史》,印度德·恰托巴底亚耶的《顺世论》(lokāyata),英国渥德尔的《印度佛教史》,法国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英国费雷泽的《金枝》,以及《中华大藏经》《大正大藏经》等,均为本课题的参籍。 二、关于蓝扎体梵字 蓝扎,另译为蓝札、兰砸、蓝蹉等,为梵文Ra?janā的藏译Lantsa的转译。这是一种用于拼写梵文的装饰字体,约源于11世纪尼泊尔,12世纪随佛教密宗传入我国西藏,元代逐渐遍及全国。近来在山西石宫寺的石壁上发现有蓝扎体梵文陀罗尼墨迹,非雕凿之铭文。估计其为后人添加,而非宋人原作。蓝扎体梵文被藏传佛教誉为神圣字体并敬之如佛。而今在西藏保存有大量的梵文写本(含贝叶经),其中不乏最珍贵的写本,如金粉写就的《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藏传佛教自西藏八思巴成为元朝国师起与汉地佛教融合并逐渐风靡整个中华大地,历经元、明、清三朝而不衰。三朝皇室的宗教礼仪乃至民间习俗无不深受其影响。 在考古发掘中屡屡发现烙有密宗特征的文物,特别是蓝扎体梵文文物。而文物工作者遇到这类文物时却如读天书,茫然不知其义。正如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所言:“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这类文物,十分费解。”我们知道梵文是印度的古文字,懂的人不多,加之这类文物的字体与现今所习见的天城体梵字不同,故“现在在中国很少人能读通”(季羡林语)。这类文物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佛教密宗(主要是藏密),而密宗的仪轨和密义秘不外宣,这给解读和考释造成很大困难。在发掘中发现这类文物,文物工作者不能视而不见,但又无可奈何。以前往往将其束之高阁,时间的剥蚀造成文物的损伤甚至损毁。如北京五塔寺石基的梵字铭文,损伤就很严重,20年前的拓片十分清晰,现在一些字则已漫漶不清了;加之后来的翻修,又给铭文造成不同程度的错位和损伤。又如20年前所拍湖北张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法被图》的照片,也变得不那么清楚了。再过若干年,如果这些文物损毁了,那我们将会永远丧失该文物所隐含的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甚至,可能会造成文化史上的某些空洞,成为我们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对这类文物的解读和研究具有抢救性的意义。      ☆蓝札体梵字——国内能够释读的专家屈指可数 ☆国内蓝札体梵文文字专家张保胜的重要研究成果 ☆对于国内现存涉及蓝札体或怪异体梵文文物的审慎考证 ☆书中收录500余幅图片,详细展现梵文文物的细节